荔枝古树EC离体保存优化及其SOD克隆与启动子功能验证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hjy2767562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州西禅寺的“宋荔”是最负盛名的荔枝古树之一,也是西禅寺重要的景观之一,具有很高的园林观赏价值;同时,由于其历经千年,是一座优良的荔枝“基因库”。因此,本研究以荔枝古树“宋荔”为材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荔枝古树胚性愈伤组织(embryogenic callus, EC)体胚发生和离体保存条件优化;进一步克隆荔枝古树EC SOD家族基因成员,分离5’侧翼序列,并对所得5’侧翼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顺式元件分析和部分启动子的功能验证,为探讨SOD基因家族在荔枝古树EC体胚发生和离体保存的分子机制,以便更全面地研究LcSODs在荔枝古树原生境下应对逆境胁迫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也为荔枝古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荔枝古树EC体胚发生和离体保存优化1.1荔枝古树EC体胚发生条件的优化以“宋荔”的胚性愈伤组织(Ec)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KT、 NAA、和ZT进行正交试验,探讨荔枝古树EC体胚发生的优化条件。结果表明:在常规离体保存温度25±2℃,采用MS+0.5mg/L KT+0.1mg/L NAA+3.0mg/L ZT+50g/L蔗糖+10g/L琼脂,pH5.8的培养基条件下暗培养35天可获得高频率的荔枝古树EC的体胚。其中ZT促进荔枝古树EC的体胚发生影响最显著,而KT影响不显著,但适量的KT和NAA组合对荔枝古树EC的体胚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2荔枝古树EC离体保存条件的优化以“宋荔”的胚性愈伤组织(EC)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PP333、肌醇和MS的大量元素进行正交试验,探讨荔枝古树EC的限制生长保存条件。结果表明:在常规离体保存温度25±2℃,采用3/4MS+10mg/L PP333+300mg/L肌醇+1.0mg/L2.4-D+20g/L蔗糖+7g/L琼脂,pH5.8的培养基条件下弱光培养保存100d后,其胚性愈伤组织的生长量最高且同时还能维持较高的细胞活性。适量的PP333、肌醇和MS培养基中大量元素的含量对荔枝古树EC的限制生长保存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2荔枝古树EC SOD基因家族其它成员cDNA和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宋荔”的胚性愈伤组织(Ec)为试验材料,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RT-PCR和RACE法又成功获得了3个成员类型的8个mRNA转录本(包含可变剪接),完善了荔枝古树ECSOD家族成员的克隆。分别为LcFe-SOD7a (KC492109)、LcFe-SOD7b (KC492110)、 LcCu/Zn-SOD3(KF574007)、LcCu/Zn-SOD3a (KF574008)、LcCu/Zn-SOD3b (KF574009)、 LcCu/Zn-SOD3c (KF574010)、LcCu/Zn-SOD4(KJ577742)和LcCu/Zn-SOD4-1(KJ577743)。其中LcFe-SOD7类型的两个转录本属可变剪接现象,LcFe-SOD7b相对LcFe-SOD7a插入了完整的第5个内含子,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质;LcCu/Zn-SOD4类型的两个转录本也属可变剪接现象,编码相同的蛋白质。而LcCu/Zn-SOD3类型的4个转录本属于3’端的聚腺苷酸化现象,编码相同的蛋白质。此外,试验还获得荔枝古树S0D基因家族中5个成员相应的基因组DNA序列,分别为LcFe-SODI (JX878357)基因组全长为929bp,由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组成LcFe-SOD7(KC492127)基因组gDNA长2284bp,由7个内含子和8个外显子组成;LcCu/Zn-SOD4(JX911315)基因组gDNA长1822bp,由6个内含子和7个外显子组成;LcCu/Zn-SOD3(KF672186)基因组gDNA长为4196bp,由6个内含子和7个外显子组成;LcMn-SOD(JX880085)基因组gDNA长1620bp,由5个内含子和6个外显子组成。分析发现荔枝古树LcSODs不同成员之间内含子和外显子数量相对均匀,处于4-8之间,且大部分成员中都含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内含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试验所得的荔枝古树S0D基因家族LcFe-SOD7a, LcFe-SOD7b、 LcCu/Zn-SOD3和LcCu/Zn-SOD4编码的四种蛋白均属亲水、稳定蛋白,在一定程度功能相似又各有分工,其中同一类型蛋白之间更具保守性。其中LcFe-SOD7a和LcFe-SOD7b两个蛋白仅在末端上存在差异,均由α螺旋、p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组成;定位相同,主要定位在微体(过氧化物酶体)和细胞质中;倾向于N末端朝外的由外到内进行跨膜运动;并存在以酪氨酸为主,丝氨酸和苏氨酸为辅的磷酸化修饰。而LcCu/Zn-SOD3和LcCu/Zn-SOD4两个蛋白结构也高度相似,主要由p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组成,均不含有螺旋结构;也均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且都不存在跨膜结构和有酪氨酸位点,并进行以丝氨酸为主、苏氨酸为辅的位点磷酸化修饰。3荔枝古树EC SOD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克隆及元件分析为进一步了解荔枝古树EC SOD基因家族的调控影响因子,本研究采用Tail-PCR結合接头酶切法分离LcSODs基因家族不同成员的5’调控序列。分别获得LcFe-SOD1、JX878357)5’调控序列长为1126bp; LcFe-SOD7(KC492121.2)5’调控序列长为865bp; LcCu/Zn-SOD4的5’调控序列长为1447bp; LcCu/Zn-SOD3(KF672186.1)5’调控序列长为1426bp;LcMn-SOD (JX880085.2)5’调控序列长为2091bp。其中LcFe-SODI和LcCu/Zn-SOD4的5’UTR中均含有内含子序列。PlantCare结合PLACE在线软件元件预测显示荔枝古树EC SOD基因家族的5’调控序列中除了均含有大量的TATA-box和CAAT-box核心元件外,还存在大量的光响应元件、激素应答元件、逆境应答元件、胚乳表达元件、细胞周期响应元件和大量的功能未知或功能特异元件。此外,荔枝古树LcSODs可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WRKY类转录因子的调控;LcCu/Zn-SOD3、LcCu/Zn-SOD4、LcFe-SOD7和LcMn-SOD基因可能还受MYB类转录因子的调控;而LcCu/Zn-SOD4、LcFe-SODI和LcMn-SOD基因可能还受bZIP类转录因子调控。4荔枝古树EC SOD基因家族部分启动子功能验证为进一步分析克隆所获得的荔枝古树SOD基因家族的启动子功能,通过转化拟南芥分析表明:克隆所获得的LcCu/Zn-SOD3、LcFe-SOD7和不含内含子的LcCu/Zn-SOD4基因的5’端启动子(均带有部分第一外显子序列)均可以驱动下游基因表达活性;且三条启动子在拟南芥植株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表明LcCu/Zn-SOD3、LcCu/Zn-SOD4和LcFe-SOD7三条启动子均为组成型启动子。且不同胁迫处理表明,LcCu/Zn-SOD3、LcCu/Zn-SOD4和LcFe-SOD7三个成员的启动子均能不同程度的响应NaC1、PEG-6000、ABA、MeJA和损伤胁迫。5荔枝古树5’uTR中的内含子对LcCSD4启动子功能活性影响分析分析发现在荔枝古树LcCu/Zn-SOD4基因组的5’UTR中存在两个较长的内含子序列。为探讨该内含子对LcCu/Zn-SOD4基因启动子驱动活性的影响,本章构建了克隆获得的5’侧翼全部序列驱动GUS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并进行瞬时表达和转化烟草永久表达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转录水平上,所得的阳性植株中该内含子并未被剪切,而是连接GUS序列一起作为下游基因序列参与转录;在翻译水平上,瞬时表达和永久表达均未检测到GUS染色。同时内含子序列中含有多个翻译起始位点和翻译终止子。即表明该内含子的存在对LcCu/Zn-SOD4基因启动子驱动下游基因的转录水平上可能无显著差异,但是在翻译水平上可能起着严重的抑制作用亦或是可能改变了下游基因的翻译起始位点而造成GUS基因不能正常翻译。
其他文献
对中州铝厂氧公铝分厂800m^2强制循环蒸发器加热室换管大修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及处理方法作了介绍。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但从建设现代国际商都的目标内涵来说,广州在国际影响力、开放水平、服务产业发达程度、营商软环境等多个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广州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1位,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0%。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常规化疗、节拍化疗、分子靶向治疗、放
农家乐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农家乐休闲产业在经济数据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成为了都市人的休闲消费的时尚,是都市人休闲文化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现象。本
粮食是关系到国民生计的重要商品,粮食收购是粮食作为商品流入市场的第一个环节。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逐年上升,粮食收购量也持续扩大,也增大了粮食收购企业的压力,但现在很多粮食
高校青年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是高校教师发展研究的重要命题。以贵州省高校青年教
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和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探索基于各专业的创业教育,核心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其中,理工专业依托其学科优势,在发展创业教育的过程
利用医用注射针注射给药、输液是医疗常用的诊疗方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注射过程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越来越重视。现有研究表明,注射穿刺疼痛主要源自于针尖刺入皮肤时对痛
目的:探讨IL-6对饥饿诱导的细胞自噬过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实验分为对照组、饥饿组及饥饿+IL-6组,首先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了LC3蛋白的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法统
看板、供料方式、物料超市等基本要素组成了拉动制造系统,这些基本要素的设定方法决定了拉动制造系统特点,这些特点反过来也制约着拉动系统的实施。通过顺序拉动等多种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