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极轨卫星资料在中高层大气物质能量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高层大气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层大气中的物质、能量分布特征及其交换过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中高层大气物质、能量特征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地球气候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意义重大。本文从较为直观的角度研究中高层大气的物质能量特征,主要讨论了极区平流层二氧化碳(CO2)时空分布特征(中高层大气的物质),极区温度与冰水含量10天波的振幅与相位特征(物质、能量相互作用),以及中层孔(Mesospheric bores)的全球分布特征(中高层大气能量特征)。大气中CO2的来源单一、化学性质稳定,因而CO2在大气中的分布只涉及大气动力过程,研究CO2的分布特征对深入理解大气环流动力作用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行星波活动对大气中的物质能量动力耦合以及输运过程有重要的影响;中层孔是20世纪90年代在中间层80-90km高度上发现的一种特殊大气波动,由于中层孔肉眼可见,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高层大气能量耦合与传输的理解。基于AIM(Aeronomy of Ice in the Mesosphere)卫星搭载的SOFIE(Solar Occultation For Ice Experiment)探测器观测结果,反演得到极区平流层30-60 km高度上的CO2浓度混合比数据,使用SD-WACCM(Specified Dynamics-Whole Atmosphere Community Climate Model)模式模拟数据和SABER(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卫星观测数据验证反演数据的准确性,SOFIE和SD-WACCM的偏差小于SOFIE CO2的系统不确定性。分析SOFIE CO2在极地平流层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在2007-2015年间CO2的增长率为~2 ppmv·year-1。讨论SOFIE CO2在南北半球极地平流层的季节分布特征,发现CO2浓度在极地平流层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半年低、夏半年高,这种季节差异与大气长期环流有关。但是,在北半球冬季,CO2浓度在~45km高度上有异常高值区,进一步研究表明冬季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是造成此类异常的主要原因。最后,利用SD-WACCM的风场模拟数据探讨SSW影响北半球极地平流层CO2浓度变化的动力学过程:在未发生SSW时,极涡稳定,极涡中绕极环流能够有效地阻挡极涡内外气团的交换,受大气长期环流的影响,极涡中CO2浓度较低;SSW发生后,极涡破碎,剩余环流中向极向下的运动显著增强,来自中纬度CO2浓度较高的气团迅速与极涡内部气团产生交换,造成北半球高纬平流层CO2浓度增加。在高纬地区,周期为10天的大气波动相对显著。AIM卫星搭载的SOFIE探测器可以同时观测到高纬中间层~90 km高度上的温度和冰水含量。使用源于同一仪器的温度和冰水含量数据分析大气10天波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排除系统以及部分观测误差。研究表明,极区准静止10天波和瞬态10天波的振幅在冬季要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瞬态10天波的振幅会随着波数的增加而减小。在时间高度剖面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10天波的强振幅区从2个月逐渐扩展到6个月乃至更长,但10天波的平均振幅会变小;强振幅区的位置与西风风速的高值区比较吻合,冬季极区极夜急流的正压/斜压不稳定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温度10天波振幅和冰水含量10天波振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在北半球,以夏至日为中心的前后共11天,以及夏至日后的第30到60天,二者基本呈负相关关系,对于其他时段,二者呈现1-2天的相位差;在南半球,夏至日前的第30到15天,以及夏至日后的第12到27天,二者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Suomi-NPP(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卫星搭载的VIIRS(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探测器DNB(Day Night Band)波段可以对全球范围内的中层孔事件进行观测。根据DNB波段的观测,研究发现了两种特殊的中层孔事件:宽度极大的事件和拖尾层数极多的事件。宽度最大的一个中层孔,发生在阿拉伯海地区(1-11°N,50-75°E),它的宽度超过3000 km。拖尾层数最多的一个中层孔拥有超过15层的波尾,整个拖尾的长度延续了近300 km。详细分析了2014年5月4日发生的一个中层孔事件,这次事件同时被DNB波段和地基气辉成像仪观测到。通过比对两种来源的中层孔观测数据,证明了DNB对中层孔观测的有效性。统计了2013-2017年间DNB波段观测到的中层孔事件,研究表明:中层孔在每年的3-5月发生频率最高,与中间层的每日潮汐发生频率最高的月份一致;80%中层孔事件的宽度在300-1200 km之间;低纬地区中层孔主要发生在3-4月,并且低纬地区中层孔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于中纬地区。
其他文献
环境风的垂直切变是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关键因子之一,深入理解垂直风切变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物理机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对改善热带气旋强度预报具有重要意义。观测研究表明垂直风切变不利于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统计研究也证实了垂直风切变与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负相关关系。同时,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与垂直风切变所在高度的密切关系也逐渐被认识,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均显示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对对流层低层的垂直风切变更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中国区域的植被-气候系统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未来区域气候变化。但是当前对东亚地区的未来气候预估研究多缺乏考虑植被和气候的动态耦合过程,因此本文利用动态植被模型CLM-CNDV以及其与区域气候模式的同步耦合模式RCM-CLM-CNDV进行了多套数值试验,重点关注植被和气候动态耦合在区域气候变化中的影响,研究了1.5℃和2℃温升背景下未来中国区域植被变化特征,耦合
热带气旋(TC)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空。由于海上高精度观测资料的缺乏和TC生成涉及到多尺度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造成了TC的生成仍然是台风动力学中一个未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再分析资料的诊断分析和中尺度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和东风波扰动对TC生成的影响及其机理问题,得到以下三点主要结论:(1)阐明了MJO对TC生成的调制作用,并揭示了在不同的海域MJO影响TC生成的决定性因子的差
本文针对地基微波辐射计应用中疏于系统标定和数据订正而导致的亮温数据偏差以及云对大气温湿度反演的影响问题,根据辐射传输理论和辐射计性能开展地基微波辐射计亮温模拟计算分析和质量控制研究,细化晴空、云天样本的筛选,建立起基于晴空样本的全样本亮温数据的系统偏差订正方案;根据云天辐射传输理论定量分析云的辐射贡献,基于辐射计各通道对云的响应分析,提出“三通道法”利用微波辐射计自身三个通道的观测亮温反演云参数;
广西位于华南西部,地形复杂,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是我国暴雨的多发地区,每年因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给广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在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及其异常成因方面仍有很多重要问题还没有研究清楚,因此研究广西暴雨多尺度变化异常特征及其成因,加深对暴雨事件频发物理机制的认识,提高广西洪涝灾害预测水平以及防灾减灾非常重要。本文利用1961~2016年广西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等资料,使用统计诊断方
云是地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云和环境空气之间的湍流夹卷混合过程对云的宏微观物理特性、暖云降水形成过程以及气溶胶间接效应的评估都有显著影响。然而对该过程的理解还很有限,参数化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而且夹卷与云滴谱离散度的相互作用有待深入理解:一方面,夹卷混合机制对云滴谱离散度的影响还缺乏定量的分析,主导云滴谱离散度和夹卷率相关关系的物理机制和关键影响因子还不清楚;另一方面,离散度对夹卷混合机制的影
大气辐射传输在气候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气候模式中的大气长波辐射过程参数化仍有改进的空间。为了改进气候模式中长波辐射过程参数化方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首先,本文基于红外辐射不变性原理,提出了一种可求解多层垂直非均匀大气的红外辐射传输累加法,并建立了红外四流离散累加方案(δ-4DDA)和红外四流球谐累加方案(δ-4SDA),评估了两种四流方案的计算精度和运算效率,从而
本论文首先应用多个中等分辨率(水平格距10~50公里)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和中国东部极端降水在历史基准时期的模拟,在详细评估各区域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台风和中国东部极端降水模拟性能的基础上开展了未来预估。然后,针对所使用区域气候模式分辨率不够精细,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极端事件刻画能力不足等缺陷,从上述中等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中选取了性能相对较好的模式,进一步嵌套更高分辨率的对流分辨尺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它在冬季为冷源夏季为热源的特点使得其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及灾害性天气都起着至关重要的调制作用。而作为地球上一块隆起高地的下垫面,青藏高原积雪可以直接影响中对流层大气,使得与其有关的大气信号可以传播的更远,从而与全球各个地区的大气环流相互作用。本文着重利用卫星积雪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积雪与北半球中高纬大气主模态的非平稳联系及物理机制。在进行高原积雪气
降水是地球水循环的主要驱动因子,其在气态、固态、液态间进行转换。通过与云、水汽、大气和海洋环流、土壤湿度以及地表反照率的耦合作用,大气降水深刻改变着地球能量平衡。地面观测降水量是最直接的降水观测资料,但台站大多位于低海拔地带,尤其对于面积广阔的新疆地区,观测站点稀疏且分布不均,导致观测数据难以表达整个流域实际降水信息。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反演降水成为系统了解区域乃至全球降水情况及其变化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