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偶像剧起源于日本,并于1993年开始传入我国。它的出现受到许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在亚洲荧屏上,现已形成日本青春偶像剧、韩国青春偶像剧以及中国台湾青春偶像剧三足鼎立之势。同时,也引起了学界和业界人士极大的兴趣和广泛的注意。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中国大陆青春偶像剧的发展却一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国内大部分市场空间被日韩及台湾制作的青春偶像剧所挤占,中国大陆青春偶像剧处于三面环击之下,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受精英心态的影响,我国理论界对青春偶像剧也并未显露出足够的重视,甚至倾向于对这一文化形态简单地以低俗来批判,较少受到认真对待和深入分析,理论研究的滞后和市场空间的被挤占,这些都影响了我国青春偶像剧健康发展。市场的呼唤以及对年轻一代观众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引导和培养,客观上都要求我们必须对青春偶像剧这一类型电视剧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运用类型研究方法,找出属于这一类型电视剧的“类型惯例”和“通用符码”,在理论上对其作出系统的梳理,解读受众的心理预期和审美要求,对于业界的创实践作和学术层面的理论创新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电视屏幕上出现的青春偶像剧为集合,选取其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剧目为研究范本,进行横向及纵向的比较分析。从中分析归纳出青春偶像剧的概念界定、构成元素和发展格局,力图从青春偶像剧的全貌展示,到青春偶像剧视听公式、叙事模式等类型化符码的提炼抽取,以及青春偶像剧这一类型电视剧发展进程中的类型变奏与创新三个方面予以全面的解析。有鉴于当前亚洲地区形成稳定青春偶像剧制作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共有三个,即日本、韩国和台湾,且尤以韩国青春偶像剧势头最盛、影响覆盖面最广,所以在本文所涉及的比较研究中将对韩国青春偶像剧有所侧重,力求深入探索其成熟的类型化制作模式。本文还指明了中国大陆青春偶像剧健康发展,突出重围的现实路径,即在遵从和熟悉类型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求本土化的文化内容和情感表达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拍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大陆青春偶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