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微生物浓度和良好的沉降性能、微生物活性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污染物的快速降解,成为研究人员青睐的对象。目前来说,实现颗粒污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是将好氧颗粒技术应用于实际废水处理中的首要条件。本文以普通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向其中投加EM菌最终培养出性能良好的葡萄糖好氧颗粒污泥。相比AS系统(未加EM菌),投加EM菌后的ES系统中颗粒化进程明显加快,颗粒化时间缩短5天,第6d时便出现好氧颗粒的雏形。经过15天的运行,ES系统好氧颗粒污泥长大为规则的球状,粒径范围0.6~1.0mm,单个颗粒污泥沉降速率25.6~40.5m/h。ES系统具有更好的沉降性和更高的微生物浓度,污泥容积指数SVI(30min)和污泥浓度(MLSS)分别为32ml/g和8.153g/L。此外,在有机质及氨氮的去除效果上ES系统也有进一步的改善,30d时达到98.37%和74.39%,高于此时AS系统的97.62%,67.83%。通过镜检观察发现, ES系统内微生物相更为丰富,颗粒结构更为密实,好氧颗粒污泥能够快速形成并具有相对较好的污泥降解性能,有机质和氨氮去除效率得到提高。根据Monod方程模拟了ES系统内好氧颗粒污泥基质降解速率与反应器内基质浓度间的关系,计算出得到颗粒污泥对碳源的最大利用速率(k)和半速率常数(KS)分别为k=23.65d-1,KS=3367.05mg/L。根据Eckenfelder等人提出的合成系数法,对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增长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计算得出Us(基质最大利用速率)、Y(理论产率)及Kd(衰减常数)等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5600~0.5644mg COD/(mgMLSS·d) , 0.1927~0.2022 mgVSS/mgCOD和0.00845~0.0135d-1。从动力学角度证明了好氧颗粒污泥处理系统具有启动时间短,底物降解速度快,剩余污泥产量小和出水水质好等优点。通过对好氧颗粒污泥不同曝气量和pH条件下的降解性能试验发现,曝气量和pH的变化对好氧颗粒污泥影响有限,有机质和氨氮的去除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