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短期使用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后,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以及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浓度的变化?了解西格列汀干预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是否与GLP-1、NO、ET-1、SDF-1α的变化有关?方法于2017年1月至3月,在安医大一附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选择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T2DM患者,按照1:1:1,将其随机分为三组:西格列汀组,予以口服西格列汀100mg每日一次,连续服用三天;二甲双胍组,予以口服二甲双胍500mg每日三次,连续服用三天;联合用药组,予以口服二甲双胍500mg,每日三次+西格列汀100mg每日一次,连续服用三天?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组受试者用药前后外周血循环EPCs(包括CD34~+KDR~+EPCs,CD133~+KDR~+EPCs和CD34~+CD133~+KDR~+EPCs)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三组受试者用药前后相关血清学指标(GLP-1,NO,ET-1,SDF-1α)的浓度的变化?同时收集并测定三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临床参数指标?△表示3天干预结束后与治疗前观察变量的改变值。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用药前后循环EPCs数量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1)在药物干预前,三组间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水平?吸烟史?用药史?糖尿病并发症合并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2)与用药前相比较,西格列汀组EPCs的数量以及GLP-1、SDF-1α、NO水平在用药后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ET-1水平在用药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3)与用药前相比较,二甲双胍组EPCs的数量、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外周血ET-1、GLP-1、SDF-1α、NO水平在用药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4)与用药前相比较,联合用药组CD34~+CD133~+KDR~+EPCs的数量在用药后明显升高,由之前的(1.365±1.085)%/单个核细胞上升至之后的(1.730±1.157)%/单个核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34~+KDR~+EPCs以及CD133~+KDR~+EPCs数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此外,与用药前相比较,外周血SDF-1α,GLP-1水平在用药后显著增加,而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ET-1、NO水平在用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全组(包括三组受试者)中,△EPC与△FPG、△TC、△TG、△HDL-C、△LDL-C、△NO、△ET-1均相关性(P>0.05),与△SDF-α,△GLP-1均呈正相关(r=0.630、0.254,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二甲双胍组中,△EPC与其他临床参数△值均无相关性(P>0.05)。在西格列汀组中,△EPC与△SDF-α,△GLP-1均呈正相关(r=0.717、0.525,P<0.05),而与其他临床参数△值均无相关性(P>0.05);在联合治疗组中,△EPC与△SDF-α,△GLP-1均呈正相关(r=0.634、0.394,P<0.05),而与其他临床参数△值均无相关性(P>0.05)。(6)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无论是西格列汀组还是联合用药组中,△EPC与△SDF-α,△GLP-1均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提示△GLP-1均是两组△EP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短期使用西格列汀可显著增加T2DM患者的外周血EPCs数量,这种变化与用药前后血糖,血脂水平的变化无关。(2)短期使用西格列汀增加EPC数量的效应与用药前后SDF-1α、GLP-1水平的变化有关,其中GLP-1水平的变化为独立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