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后,在一个人民普遍希望和平与稳定、国家普遍谋求发展与繁荣的时代,维护亚太的持久和平与长期稳定,营造一个有利于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的地区安全环境,成为亚太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由于亚太地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以及新形势下非传统安全因素重要性的上升,在相互依存普遍加强的情况下,客观上产生了就共同面临的安全问题开展多边合作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地区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已经成为亚太安全领域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试图从分析整理安全理论入手,在回顾亚太地区各种安全模式选择的基础上,分析冷战后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发展的状况、特点,梳理地区内各大力量中心对它的利益需要和政策调整,描绘这一进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的对策,以期尽可能清晰准确地描述它的全貌。 文章共分四部分。 第一章通过分析整理安全理论,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前提和框架。文章首先梳理了国际政治四大主要理论流派对于安全问题的相关理论和历史上亚太地区出现的几种安全模式主张——霸权安全、同盟安全、集体安全、均势安全,然后详细论述了冷战后出现的合作安全模式的有关问题。通过新旧比较,突出了合作安全在全球化和相互依存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中的进步意义。 第二章回顾了冷战后亚太多边安全合作的发展情况,以东亚金融危机为阶段性划分的依据,以东盟地区论坛等具体合作形式为个案,论述了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亚太地区是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发展经济,改革政治,促进社会进步是本地区大多数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冷战结束后,随着经贸领域合作的加强,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也开始提上日程。金融危机前,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和平合作性的亚太多边安全合作蓬勃发展。金融危机后,主导权之争凸显、安全合作新内容的显现等等不同于前一时期的特点,标志着亚太多边安全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对新世纪亚太多边安全合作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首先,这一进程将面临国际政治社会化倾向加强、亚太政治形势复杂以及冷战思维和军事联盟依然存在的多重挑战。其次,亚太多边安全合作的未来发展,与地区内的大国战略选择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分析它们对地区安全合作的利益需要和政策选择,十分必要。最后,预测了未来亚太多边安全合作进程的发展特点和可能出现的三个方向。就发展特点而言,主要有:第一、发展次区域、次次区域的安全合作机制有一定基础和可能;第二、辅以其他专题性安全合作;第三、先以软性机制化安排为目标,不强求一步到位。就发展方向来看,要形成普遍接受的全区域性安全机制仍然十分困难,当前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朝着美国主导的、以其与地区内国家的军事联盟或军事安排为主体的联盟安全体系方向发展;一是随着东盟实力的恢复,走以东盟地区论坛为核心、由中小国家集团倡导、包括区域内其他主要国家参与的道路;此外,则是以由中、俄。哈、吉、塔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大国小国共同 互互 倡导,以“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为基 本原则的发展方向。总之,亚太多边安全合作进程的发展将是 长期曲折的。 第四章分析了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牵 动及中国的对策。21世纪,中国肩负着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统一,与促进自身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艰巨历史使命, 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稳定和平的周边安全环境。但中国在’亚太地区却面临着大国关系不确定、周边热点多矛盾复杂以及 种种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亚太多边安全合 作的未来发展对中国意义重大。如果任凭它朝着前两种可能的 方向发展,会使我陷于非常不利的境地。为此,我们需要:积 极融入现有多边安全合作形式,争取影响和改造“游戏规则” 为我所用;反对霸权主义和联盟安全,深化睦邻友好的双边关 系,在多边场所力争主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在建立新的地 区经济体系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加强对外宣传力度,让世界 了解中国,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综合国力,为参与 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奠定物质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在未 来多边安全合作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