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丁格刷引导定位的后像弱视治疗仪的临床疗效评价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pab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海丁格刷引导定位的后像弱视治疗对难治性偏心注视性弱视患儿在视力提高和注视性质改善方面的临床疗效,探索在临床上对治疗难度较大的偏心注视性弱视的一种有效且可靠的弱视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斜弱视门诊从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在院进行弱视训练的24例单眼偏心注视性弱视患儿,每例患儿均经过常规弱视治疗(包括遮盖健眼,精细目力训练,红闪仪,光刷仪,后像镜等)半年以上视力无改善,直接眼底镜检查偏心注视量未见好转。年龄在5到15岁,平均9.91±2.37岁。每例患儿均经过详细的眼部专科检查,排除视网膜视神经器质性病变。根据弱视发生的病因,将其分为斜视性弱视9例,屈光参差性弱视4例,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混合性弱视10例,形觉剥夺性弱视(先天性白内障术后)1例。常规应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后验光配镜,视力采用Logmar计数评估。偏心注视量通过直接眼底镜检查注视点的位置后进行度量换算。训练方法为应用海丁格刷引导定位黄斑中心凹注视点,用不同大小的遮盖盘保护黄斑中心凹后,用强光源漂白和抑制包括偏心注视点在内的视网膜感光细胞,产生后像,从而激发中心凹注视能力,改善注视功能,提高中心凹视力。每次训练后像持续时间10~20分钟,待后像消失后继续训练,中度弱视患儿每天训练5次,重度弱视患儿每天训练8~10次,每周至少5天。每隔2周进行一次详细的眼科检查,记录训练前后矫正视力的变化及注视性质的改变情况。如果经过8周训练,最佳矫正视力或者偏心注视未见改善,则停止训练。  结果:  1.一般资料:  24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5例,年龄为5到15岁,平均9.91±2.37岁。开始发现患眼弱视的年龄为5到13岁,平均为8.04±1.90岁。7例患儿为高度远视,1例患儿单眼近视,健眼视力均为0.8及以上。  2.弱视类型:  24例患者中,斜视性弱视9例,屈光参差性弱视4例,斜视性弱视合并屈光参差性弱视10例,形觉剥夺性弱视(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1例。伴有斜视的19例患者中,内斜视12例,外斜视5例,垂直斜视或者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者4例,内斜患者中5例为微小角度内斜视。  3.训练持续时间:  训练持续时间为开始训练至视力或者注视性质达到患者本人极点时所花费的时间,为2月到16月,平均9.33±4.15月。  4.最佳矫正视力:  训练前弱视眼矫正视力为1.029±0.233,训练后矫正视力提高至0.133±0.2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13例患儿弱视治愈,10例患儿视力提高较明显,1例视力改善不理想。  5.偏心注视量:  训练前偏心注视量为3.679±1.990。,训练后为0.754±1.33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16例患儿为稳定的中心注视,但有2例患儿偏心注视未得到明显改善。  6.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偏心注视量之间的关系:  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和治疗后视力改善量治疗呈高度相关性(R=0.827,P=0.000),经过海丁格刷引导定位的后像治疗仪后偏心注视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前偏心注视量和治疗后偏心注视改善情况呈高度相关(R=0.911,P=0.000)。  结论:  1.海丁格刷引导定位的后像弱视治疗仪对偏心注视性弱视患儿的注视性质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2.患儿注视性质改善后视力获得较为明显的提高。  3.该仪器为临床上偏心注视性弱视患儿提供一种较为有效的弱视训练方法。
其他文献
2015年2月18日(农历甲午年腊月三十)20:00,乙未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于央视一号演播厅进行了现场直播。春晚作为我国演播室晚会的标本和范例,为我国电视艺术做出了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