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困境——'五四'语言变革及其现代性的悖论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hi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文学现代性的问题最根本的应该是语言变革的现代性,激烈的文言与白话之争,使语言变革成为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建立新的语言范式的焦点.白话被视为启蒙与教育的最有力武器.但是由于现代性是一个自己反思自己、自己背叛自己的内在分裂过程,社会变革对语言的要求和文学变革对语言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以追求现代性为目标的"五四"语言变革有其内在的分裂性.
其他文献
电影《一九四二》是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而来的作品。总的看来,这部电影改编的特点为:形式上产生了极大的改观,而在思想、价值观上又与原著有很多相似和一致。
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时,艺术与人生,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主线.从30年代开始,就担任党在文艺界领导的周扬,对这条主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对周扬文艺思想研究过程中
本文正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对明初侍御文学作分期描述,共为五期:(一)序曲[明建国前]。此一时期,朱元璋与幕佐文士诗文唱和,开明初侍御文学之序曲。(二)高潮期[洪武元年(1368)至洪
本文试图以朱光潜早期对克罗齐和尼采的接受为逻辑起点,以西方现代性理论为参照,在中西比较的理论观照下,从审美独立和审美主义两个方面来考察朱光潜早期文艺思想的现代性矛盾和
该文以汾河流域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汾河流域方言分属于晋语和中原官话汾河片,分布在山西省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包括忻州、太原、吕梁、晋中、长治、临汾、运城7个地市的4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