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掺稀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87z654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传统的稠油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存在脱水温度高、破乳剂用量大、药剂不易分散、沉降时间长等问题,很难快速达到脱水目标。稠油掺稀是加快稠油脱水的有效方法,对稠油掺稀脱水工艺开展优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室内静态和动态实验对稠油掺稀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进行研究。通过改变温度、掺稀比、加药量和沉降时间等运行参数,利用瓶试法研究了稠油沉降宏观脱水效果和微观液滴粒径变化,建立了参数之间的等效关系,从微观角度揭示了各参数对宏观脱水效果的影响。此外,还建立了动态管路系统,对稠油掺稀脱水工艺中掺稀位置和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静态宏观实验对影响稠油掺稀脱水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升高温度、增大掺稀比和加药量、延长沉降时间均能有效降低稠油乳状液含水率,提高脱水效果,但各参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可以利用拟合等效曲线或者等含水量面的方法建立参数之间的量化关系,在同一等效曲线或者等含水量面上的点对应的脱水条件均能达到相同脱水效果,提供了参数优化的有效手段。静态微观实验研究了影响液滴粒径变化的主要因素,揭示了各因素对宏观脱水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稠油乳状液表层,液滴粒径随着沉降时间的延长不断减小,最终达到一个较小的稳定值,液滴粒径减小越快,达到的稳定值越小,表明该工况下稠油脱水效果越好;在稠油乳状液中间层,液滴粒径随着沉降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液滴粒径达到最大值越快,表明该工况下稠油脱水效果越好。升高温度、增大掺稀比和加药量既能使稠油乳状液表层液滴粒径快速达到较小稳定值,也能使稠油乳状液中间层液滴粒径快速达到最大值。此外,还对比了进站预掺混工艺和脱水后再掺混工艺的脱水效果和加热能耗,对掺稀位置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由进站直接掺稀改为三相分离脱水后掺稀,形成脱水后再掺混工艺,能大大减小稠油乳状液在沉降脱水前的含水率,比进站预掺混工艺脱水效果更好,也更节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白及粉对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5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85例。生长抑素联合白及粉组(A组)持续匀速静脉滴注生
<正>液态发酵饲料通过影响肠道健康提升猪群健康度,而在生产和使用液态发酵饲料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良因素的控制和合理的营养配比等,以期达到最好的应用效果。随着养猪业的快
相对于康藏史整体发展,近代康区地方精英的研究相对薄弱,但是在“康人治康”、精英群体与个体等三个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然而在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主体、研究
基本公共服务涉及到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21世纪党和国家改善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顺应民意的重要改革举措。城乡基本公
蚯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大型土壤动物之一,其种类组成、种群大小及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地的土壤状况。常用的蚯蚓采样方法如手挖、电击法、福尔马林法、芥末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对肺癌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在CochraneLibrary图书馆、Pubmed、
<正>现行立几课本关于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证明,由于构图位于平面的两侧,不便学生观察,每每讲此定理的证明均很费力.经探索,可在平面的同侧作图证明.证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经典证法中蕴含着很多数学思想,用这些数学思想作指导可以找到另外一种证明定理的方法。
<正>传统意义上的洁净煤技术(clean coal technology,CCT)主要是指煤炭的净化技术及一些加工转换技术,即煤炭洗选、配煤、型煤及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技术,是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
目前军队院校导师制的实施还处在探索阶段,从运行管理上看,存在运行定位不明确、组织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军队院校实行导师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