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化疗后序贯放射治疗的回顾性临床研究

来源 :贵阳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zhengpe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韦氏环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通过4-6个周期化疗序贯放疗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  方法:共收集2006年11月一2012年11月贵阳医学院附属贵州省肿瘤医院收治的72例韦氏环淋巴瘤病例。其中43例病人完成4-6周期化疗序贯放射治疗,中位年龄53(20~73)岁,均病理学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4例完成R-CHOP方案化疗,29例完成CHOP方案化疗。I/II期不少于4个周期化疗,III/IV期不少于6个周期化疗。放疗采用IMRT方式治疗,原发病灶处方剂量DT30.0-55.12 Gy(中位处方剂量为42.4Gy)。按WHO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不良反应采用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评价,采用 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的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  结果:全组共43例病人在完成4-6周期化疗后总有效率为83.9%,其中 CR为35.5%(11例)和PR为48.4%(15例)。在完成化放疗后总有效率为95.4%,其中CR为62.8%(27例),PR为32.6%(14例),NC为4.7%(2例)。中位随访时间达3.6年(0.8~7.2年),1、3、5年总生存率为95.2%、90.0%、79.3%,6例病人死亡(14.0%),放疗主要毒副反应:3级咽和食道反应3例(7.0%);3~4级口腔粘膜反应12例(27.9%)。  结论:4-6个周期化疗序贯放射治疗对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总生存率有明显提高,尤其对I-II期患者可能存在更大的受益,IMRT在治疗过程中口腔黏膜炎、咽和食道反应、口干症的治疗不良反应可以接受。确切疗效及不良反应尚需扩大病例数,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近十年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发病及诊治现状,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及Pubmed、Highwire、Ovid等
目的:建立胆红素脑病模型,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BDNFmRNA在大脑皮层及海马区域的表达,从而为进一步研究BDNF在胆红素脑病中的作用打下
目的:通过观察重组腺病毒 HIF-1α(Recombinant adenovirus Containing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gene,AdHIF-1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AKTmRNA、BADmRNA的表达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