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部矿区逐渐成为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的重点,但水资源的匮乏却成为制约当地煤炭资源开发的瓶颈。因此,煤水共采已刻不容缓,而目前煤水共采方法主要包括保水开采和地下水库技术,尤其是地下水库技术已在神东矿区大规模推广应用。地下水库的稳定性与人工坝体和煤柱坝体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其中煤柱坝体的失稳破坏不仅与其所受的荷载相关,亦受到水的侵蚀作用的影响。因此,研究不同含水率下煤样的剪切破坏特征,对揭示地下水库煤柱坝体在水作用下的变形特征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以含水煤样剪切破坏损伤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压剪试验对煤样剪切破坏强度及特征参数进行系统研究。利用声发射及红外辐射等研究手段对不同含水率下煤样剪切过程进行反演和分析,得到不同含水状态下煤样剪切破坏声发射及红外辐射特征,并以此为建立模型,对含水煤样剪切破坏过程损伤规律进行分析。论文从吸水性实验入手,首先确定5个浸水时间点;通过剪切试验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升高,煤样的抗剪强度逐渐降低,二者之间呈指数降低的关系。并对剪切强度参数c、φ进行分析得出,煤样浸水后二者均呈下降趋势,同时基于含水率对摩尔库伦破坏准则参数进行修正;通过对试样剪切过程声发射参数研究,得到声发射计数及能率特征与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趋势具有相关性,即随着含水率的升高,声发射计数及能率特征越不明显;通过对剪切过程红外特征参数AIRT的分析,得到随着含水率增加,AIRT温变幅度不断降低,最高及最低辐射温度呈现相同的趋势。并结合表面辐射温度熵及方差等参数,得到含水率越高,表面温度方差越小的趋势;通过建立以声发射计数特征为基础的整体损伤变量以及以红外辐射温变点为基础的表面损伤变量。得到整体损伤变量在反映煤样更具前兆性和阶段性,而表面损伤变量则在峰值破坏阶段与应力-时间曲线拟合度更高。最后对煤样剪切破坏损伤模型作出评价,为研究坝体煤柱稳定性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