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区作为与居民生活最密切的活动空间,主要承担着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功能。但如今,城市热岛效应、干岛效应、地表径流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凸显,使得居住区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多数居住区绿地建设水平难以满足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的需求。目前,国内外关于居住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很多,主要围绕各项绿地建设指标的合理量化,但从居住区与周边环境组成的复合体角度的研究较少。居住区生态效益的发挥不是独立存在的,与周边环境无论从空间上还是生态上都存在联系,因此在考虑居住区内部环境建设的同时,应注重从居住区景观复合体的角度整体合理规划。本论文以重庆市江北区龙湖居住片区景观复合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共82.5hm2。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探讨了小尺度景观复合体研究方法,借助遥感卫星影像图、Auto CAD、Photoshop、SPSS17.0等软件,分析研究了重庆龙湖居住片区景观复合体的组成和部分典型生态环境特点,以期寻求居住区景观复合体的优化组合模式,为城市景观规划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在进行居住区景观复合体组成特点研究时,主要从其空间组成特点和物种多样性特点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了用地类型和景观元素组成类型的划分,通过实地调查和后期数据整理得到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复合体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与物种组成特点:其次,研究了居住区景观复合体对景观生态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地表径流以及温、湿度变化特点。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遥感卫星航拍图的判读和实地调查,按用地类型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居住区用地、交通用地、公共服务类用地3类。其中居住区用地面积比例最大,包括高层建筑小区和低层别墅小区两种类型,共388930m2;公共服务类用地占地面积比例次之,为2522301112,主要包括城市公园、学校、商业服务及其他类型用地;交通用地主要为城市主次干道,占地面积为183840m2。按景观元素类型可以将研究区的景观复合体组成类型划分为建筑、道路及硬质铺装场地、林地、草地、水体5类。其中,各项景观元素类型的占地面积比例大小顺序为道路及硬质铺装场地>林地>建筑>草地>水体,分别为39.8%、34%、15.1%、10%、1.1%。整个研究区景观多样性较为丰富,景观分布较为均匀。(2)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对居住区景观复合体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空间尺度的不断扩大,景观复合体组成模式种类呈减少趋势,林+草+建+铺和林+草+建+水+铺成为最主要的两种复合体类型。而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不同尺度下各项景观组分的占地面积比例值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接近居住区景观复合体整体的对应指标值。对比不同用地类型的景观组分组成特征,发现研究范围内城市公园和居住区的绿地率、林木覆盖率均较高,景观多样性也较高;但研究区内的城市道路的相应指标值则较低,尤其是空间上分隔各小区的城市次要道路,绿地结构单一且树木长势欠佳,与周边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联系性不强。(3)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对居住区景观复合体物种丰富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空间尺度的不断扩大,乔木层、亚乔木层、灌木层、绿篱层及总体的物种丰富度均成增加趋势。各层的平均丰富度在面积接近50hm2时,基本达到了稳定的最大数值,而这一数值与研究区域内居住区和公园占地总面积接近,因此可以判定居住区景观复合体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主要受居住区和绿地面积比例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控制。对不同的绿地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在相同的面积条件下,道路绿地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公园和居住区绿地。(4)通过模拟分析地表径流,发现地表径流量随着道路及硬质铺装地、建筑基底占地面积比例减小而逐渐减小,随着林地、草地景观占地面积比例的减小而逐渐增大。结合可行性得出,减小居住区景观复合体地表径流量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低密度的高层建筑小区,以减少建筑基底占地面积和提高林地占地比例,另外应大力推广运用透水性较好的生态铺装。结合考虑观赏性和可行性,当建筑、道路及硬质铺装占地比例=50%,林地=40%或35%,草地=10%或15%时,居住区景观复合体产生的地表径流量较小,在以后的城市居住区景观复合体生态规划时可以借鉴这一指标值。(5)比较不同景观复合体模式对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影响发现,对温、湿度影响最大的都是林木覆盖率这一指标。当林木覆盖率提高10%,降温幅度最大可以增加0.6℃,相对湿度最大可以增高1%。而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林+建+铺类型的复合模式降温和增加相对湿度的效果均优于林+草+建+铺景观复合模式。因此,居住区景观复合体的建设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高林木覆盖率,绿地建设多采用林地结构。对不同郁闭度的林地内进行温、湿度的测定表明,林地郁闭度越高,林内平均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