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垄沟集雨模式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适播期及适播密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5813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油菜种植呈现出“北移西扩”的趋势,北方地区冬油菜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冬油菜与夏玉米在部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进行轮作的可行性越来越高。与冬油菜传统种植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而垄沟集雨覆膜的增温保墒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干旱缺水问题。因此,针对北方广大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地区,基于垄沟集雨模式下冬油菜-夏玉米轮作的播期及密度研究,对于提高该地区光热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灌溉用水、丰富北方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其他文献
全球淡水资源的匮乏和淡水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使得干旱对作物生产的影响愈发明显。我国西北部地区气候近年来也愈发干旱,而玉米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饲料和经济作物之一,因此,培育高抗性玉米品种是应对干旱胁迫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了解玉米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是抗旱育种的重要前提。此次试验以玉米品种吉祥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桶栽试验,在玉米苗期(M)和拔节期(B)进行不同程度(轻度干旱胁迫(W_1);中度
学位
玉米作为河西地区的重要粮食产物之一,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磷量和滴灌量对春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于玉米节水节肥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咸科858”为试验材料,设置W_1(80%ETc),和W_2(60%ETc)2个灌水水平(ET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和P_0,P_(50),P_(100),P_(150)和P_(200) 5个磷肥水平(P_2O_5kg/ha)。生育期内对玉米株高、茎粗、叶
学位
河套灌区降水少且蒸发强烈,引黄配额的减少使得当地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垄膜沟灌是我国西北干旱灌区具有较好节水控盐效果的灌溉方式,但垄膜沟灌系统下不同灌水量对河套灌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春玉米生长是如何影响的,目前尚未系统探讨,其节水增产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于2019和2020年的4–10月在河套灌区曙光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通过布设5个典型灌水量(T1:200 mm,T2:275 mm,T3:350 mm
学位
研究西北旱区制种玉米对水氮亏缺的响应对提高农田水肥利用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甘肃武威试验站以制种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灌溉水平,即充分灌溉(W1)、轻度亏缺灌溉(W2)和重度亏缺灌溉(W3),3个施氮水平,即高氮处理(N150)、低氮处理(N75)和不施氮处理(N0),总计9个处理,其中为探究水、氮对叶片气孔和植株茎流的影响作用,以便指导下一步的研究,灌浆期玉米气孔导度及特征、茎流速率的测定处
学位
本文基于两年的夏玉米田间覆膜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间距(60cm、80cm)与覆膜种类(裸地BN、降解膜FJ、普通膜FP)对夏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的影响及变化规律。同时,针对DSSAT模型缺少覆膜条件下夏玉米生长过程的模拟缺陷,对DSSAT模型进行了改进。首先基于田间试验对DSSAT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和验证,构建了基于小孔效应的蒸发比例模型,通过增加地温补偿系数,量
学位
如何通过农艺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系统,提高水分资源利用效率和周年生产力,适应气候变化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基础,通过“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措施优化和搭配,达到提升轮作系统周年生产力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目的。本研究于2017-2019年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灌溉试验站开展了覆膜条件下冬小麦优化播期和夏玉米优选品种的田间试验,试验分别设置了6个处理,在
学位
灌溉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和保障,由于水资源短缺而导致的产量不稳定被认为是粮食危机的根源之一,故没有水安全就没有粮食安全。同世界大多数地区一样,中国由于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激增,农业灌溉用水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作物生产水足迹指示一定时间、一定地理范围内作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消耗量,实现了对作物生长发育各阶段耗水量和耗水类型的综合评价,突破了以往旱作农业与灌溉农业用水效率指标不统一的局限,为综合
学位
塑料在现代人类生产生活以及食品包装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传统塑料降解缓慢而给环境带来了极大压力,因此对可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就应运而生。纯聚乙烯醇(PVA)塑料机械性能差且降解速率低而限制了应用,而资源丰富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具有可降解的优点但其亲水性较大,因此本研究将生物大分子物质进行疏水改性后与聚乙烯醇和蛋白质共混来进一步扩大可降解塑料的应用。本文将马铃薯淀粉、绿豆淀粉、壳聚糖和魔芋葡甘聚糖分
学位
研究氮肥增效剂类型、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对于指导冬小麦/夏玉米水氮管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陕西武功开展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水分处理为主区,施氮处理为副区,氮肥增效剂类型为副-副区。主处理设低水30 mm(W1)、中水60mm(W2)和高水90 mm(W3)处理;副处理设低氮75 kg/hm~2(N1,小
学位
将丰富的木质纤维素转化为可再生能源,对于缓解因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过度开发带来的能源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联产闭路循环技术为基础,在中试级条件下将小麦秸秆转化为乙醇、甲烷和有机肥,实现了秸秆废弃物全组分清洁高值转化。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亚临界水法对小麦秸秆进行预处理,预处理的升温、保温和降温过程稳定性良好。预处理后小麦秸秆中的半纤维素被溶解,其含量由17.65%降至1.05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