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儿童虐待:发展轨迹、关联因素与问题行为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ero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遭受虐待已为全球普遍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国际儿童保护的焦点领域。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操纵权者,做出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或潜在的伤害行为。近年来儿童虐待研究逐渐增多,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少而薄弱,表现在:(1)从研究取向着眼,以往研究多采用变量-中心的方法探讨儿童虐待与其他变量的关系,少有研究采用个体-中心的视角探讨儿童虐待的个体差异;(2)从研究设计看,以往研究多采用横断研究设计,难以发现虐待发展轨迹及其与其他变量潜在的因果关系;(3)研究对象选择,以往研究多以青少年或大学生为被试,鲜有实证研究涉及早期儿童。故本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以早期儿童为被试、结合“个体-中心”与“变量-中心”视角、用纵向潜变量因果分析模型探讨早期儿童虐待发展轨迹、关联因素与问题行为及教育干预可能。本研究基于个体-中心和变量-中心结合的方法论立场和群组序列设计,展开四个子研究。研究一、二、三以521名3-7岁儿童及其家长为被试进行一年的纵向追踪,分别探讨儿童虐待的一般特征和短期发展轨迹、动态关联因素、虐待与问题行为的关联;采用基本信息调查表、儿童虐待筛查量表、儿童行为核查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工具收集数据,且所有数据均由家长报告。研究四以93名3-7岁儿童为被试,纵向追踪6个月,使用生化质谱技术探讨儿童虐待与问题行为的内在机制,行为数据由家长报告;在征得家长同意后由专业人员采集幼儿头发样本,采用Qtrap5500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技术检测头发样本中的皮质醇浓度。所有数据用SPSS、Mplus、R等软件管理、分析,并以潜在增长模型、混合增长模型、交叉滞后模型进行数据结构分析。具体结果如下:研究一:早期儿童虐待的一般特征和发展轨迹,结果发现:(1)轻度躯体虐待、重度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儿童虐待整体的发生率分别为27.4%,3.1%,39.2%,20.7%和24.0%;早期儿童虐待整体及各亚型虐待的静态风险因素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性,性别、父母童年期创伤经历、年龄、家庭收入低等均为早期儿童虐待整体及各亚型虐待的静态风险因素。(2)早期儿童虐待整体及其各亚型的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儿童虐待整体及其各亚型的发展轨迹均包含两个发展亚组:持续未受虐组和持续受虐组。儿童虐待整体、轻度躯体持续受虐组是先降低后升高。情感持续受虐组是逐渐升高。忽视的发展轨迹具有同质性:随时间增长而降低。上述结果表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早期儿童虐待及其各亚型的发生具有自身特点,这可能与儿童观、养育儿童的理念与策略有关。同时,儿童虐待的静态关联因素具有文化共通性。此外,早期儿童情感虐待随时间逐渐增长,早期儿童忽视现象随时间逐渐降低,表明发展轨迹具有线性趋势;而早期儿童虐待整体和轻度躯体虐待随时间先降低后增长,并与发展生活事件变化有复杂关系,表明发展轨迹具有非线性动态多因交互趋势。研究二:早期儿童虐待发展轨迹的动态关联因素,结果发现:(1)儿童虐待整体的发展轨迹受儿童性别、独生身份、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童年期创伤经历、家庭收入等影响;但这些关联因素对早期儿童虐待发展轨迹的影响存在组别差异。儿童虐待发展亚组的划分受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群组的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独生身份、家庭经济收入、父母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持续受虐组轨迹有影响。加入协变量后,家庭经济收入和群组对发展亚组的划分存在影响;独生身份对持续未受虐组轨迹有影响,父母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持续受虐组轨迹有影响。(2)轻度躯体虐待发展亚组的划分受性别和群组的影响;性别、独生身份、家庭收入、父母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持续受虐组轨迹有影响。加入协变量后,性别对发展亚组划分的影响不再显著;父母受教育程度对持续未受虐组轨迹有影响,性别、独生身份、家庭经济收入对持续受虐组轨迹有影响。(3)情感虐待发展亚组的划分受性别、独生身份、家庭经济收入和群组的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持续受虐组轨迹有影响。加入协变量后,性别、独生身份等均不再对发展亚组存在影响;性别、父母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持续未受虐组轨迹有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持续受虐组轨迹有影响。(4)忽视的发展轨迹不受儿童性别、独生身份等因素的影响。但父母的心理健康状态可影响单次测量的忽视。上述结果表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早期儿童虐待发展轨迹的关联因素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受虐与未虐组别划分的动态关联因素、受虐与未虐组内发展的动态关联因素均受虐待类型、时间(年龄)的影响。同时,父母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早期儿童虐待整体及各亚型虐待关系的探究可能为儿童虐待的代际传递现象提供解释的可能。研究三:早期儿童虐待与问题行为关系,结果发现:(1)早期儿童虐待整体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是一个动态作用的过程,早期儿童虐待整体并不能显著预测问题行为,问题行为也无法显著预测早期儿童虐待整体,但这一关系受性别的调节。男生群体中问题行为可显著正向预测早期儿童虐待整体,女生群体中这一关系并不存在。同时,早期儿童虐待整体无法显著预测内化问题,内化问题也无法显著预测早期儿童虐待整体。此外,早期儿童虐待整体可显著正向预测临近时间点的外化问题,且这一关系受性别的调节作用。男生群体中早期儿童虐待整体显著正向预测临近时间点的外化问题,但女生群体中这一关系并不存在。另外,早期儿童虐待整体可显著负向预测跨时间点的外化问题,且这一关系受性别的调节作用。(2)早期儿童轻度躯体虐待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是一个动态作用的过程,早期儿童轻度躯体虐待无法显著预测问题行为,问题行为也无法显著预测早期儿童轻度躯体虐待,且性别在这一关系中不起调节作用。同时,早期儿童轻度躯体虐待可显著正向预测内化问题,内化问题也可显著正向预测早期儿童轻度躯体虐待,且性别在这一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男生群体中早期儿童轻度躯体虐待可显著正向预测内化问题;女生群体中内化问题可显著正向预测早期儿童轻度躯体虐待。此外,早期儿童轻度躯体虐待无法显著预测外化问题,外化问题也无法显著预测早期儿童轻度躯体虐待,且性别并不调节这一关系。(3)早期儿童重度躯体虐待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是一个动态作用的过程,早期儿童重度躯体虐待无法显著预测问题行为,问题行为也无法显著预测早期儿童重度躯体虐待,但性别在这一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男生群体中,问题行为可显著正向预测早期儿童重度躯体虐待;而女生群体中这一关系并不存在。同时,早期儿童重度躯体虐待无法显著预测内化问题,内化问题也无法显著预测早期儿童重度躯体虐待,但性别在这一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男生群体中,内化问题可显著正向预测早期儿童重度躯体虐待;而女生群体中,这一关系却不存在。此外,早期儿童重度躯体虐待与外化问题的关系在本研究中并未得到验证。(4)早期儿童情感虐待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是一个动态作用的过程,早期儿童情感虐待无法显著预测问题行为,问题行为也无法显著预测早期儿童情感虐待,但性别在这一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同时,早期儿童情感虐待无法显著预测内化问题,内化问题也无法显著预测早期儿童情感虐待,但性别在二者间起调节作用。此外,早期儿童情感虐待无法显著预测外化问题,外化问题也无法显著预测早期儿童情感虐待,但这一关系受性别调节。男生群体中,早期儿童情感虐待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外化问题;但女生群体中这一关系不存在。(5)早期儿童忽视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是一个动态作用的过程,早期儿童忽视可显著预测跨时间问题行为,但问题行为无法显著预测早期儿童忽视,且性别可调节这一关系。男生群体中,问题行为可显著正向预测早期儿童忽视;但女生群体中这一关系并不存在。同时,早期儿童忽视无法显著预测内化问题,内化问题也无法显著预测早期儿童忽视,但性别调节这一关系。此外,早期儿童忽视可显著预测外化问题,外化问题无法显著预测早期儿童忽视,且这一关系受时间和性别的调节。上述结果表明早期儿童虐待整体及各亚型虐待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可能存在等效性和多重性。也就是说,早期儿童虐待整体及各亚型虐待虽然反映不同的亲子交往不当行为或模型,但它们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具有同一性的;同时,同一种早期儿童虐待亚型虽反映相似的亲子交往不当行为或模型,但对不同儿童或同一儿童的不同时期的发展造成的影响是具有差异性的。研究四:早期儿童虐待与问题行为的内在机制:皮质醇的作用,结果发现:(1)儿童虐待类型与皮质醇浓度有关。遭受儿童虐待整体、轻度躯体虐待、情感虐待的儿童皮质醇浓度低于未遭受虐待的个体;遭受忽视的儿童皮质醇浓度高于未遭受忽视的儿童。(2)早期儿童虐待、问题行为与皮质醇浓度的关系受虐待类型、问题行为类型的影响。遭受虐待整体的儿童,虐待整体无法显著预测皮质醇浓度,皮质醇浓度也无法显著预测虐待整体;但问题行为可显著负向预测皮质醇浓度,皮质醇浓度可显著负向预测问题行为。同时,内化问题可显著负向预测皮质醇浓度,皮质醇浓度可显著负向预测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可显著负向预测皮质醇浓度,皮质醇浓度可显著负向预测外化问题。但皮质醇浓度无法中介早期儿童虐待整体与问题行为(内外化问题)的关系。(3)遭受早期儿童轻度躯体虐待的儿童,轻度躯体虐待无法显著预测皮质醇浓度,皮质醇浓度也无法显著预测轻度躯体虐待;但问题行为可显著负向预测皮质醇浓度。同时,内化问题可显著负向预测皮质醇浓度。此外,外化问题可显著负向临近时间点皮质醇浓度;外化问题可显著正向预测跨时间点皮质醇浓度。但皮质醇浓度无法中介早期儿童躯体虐待与问题行为(内外化问题)的关系。(4)遭受早期儿童情感虐待的儿童,情感虐待无法显著预测皮质醇浓度,皮质醇浓度也无法显著预测情感虐待;但问题行为可显著负向预测皮质醇浓度,皮质醇浓度可显著负向预测问题行为。同时,内化问题可显著负向预测皮质醇浓度;外化问题可显著负向预测皮质醇浓度。但皮质醇浓度无法中介早期儿童情感虐待与问题行为(内外化问题)的关系。(5)遭受早期儿童忽视的儿童,忽视无法显著预测皮质醇浓度,但皮质醇浓度可显著正向预测早期儿童忽视。同时,问题行为可显著负向预测皮质醇浓度;外化问题可显著负向预测皮质醇浓度。但头发皮质醇浓度无法中介早期儿童忽视与问题行为(内外化问题)的关系。上述结果表明早期儿童虐待整体、轻度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可能钝化生理应激系统的反应;而早期儿童忽视则提升生理应激系统反应的活性。同时,皮质醇浓度的变化可能起到儿童虐待的预警作用。同时,儿童虐待对生理应激系统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慢性的过程,皮质醇的预警作用及中介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综合而言,早期儿童虐待整体及其各亚型在施测群体并不罕见,且早期儿童虐待及其各亚型的发展轨迹异质、复杂、多变;早期儿童虐待及其各亚型发展轨迹的关联因素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早期儿童虐待及其各亚型与问题行为可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皮质醇可能具有早期儿童虐待预警作用,但潜在机制与模型仍需验证。这提示我们:(1)儿童虐待存在低龄现象,儿童防虐保护工作越早越好,并深入家庭关注不同的儿童虐待亚型,形成针对性的干预方案。(2)儿童保护工作中不仅要考虑性别等人口学变量,还要考虑到虐待亚型、父母童年期创伤经历等,在社区、家庭防虐中重视家庭治疗、社区精神卫生三级防御的联动;同时关注高风险人群。(3)生活事件影响儿童虐待的发生发展。儿童保护工作中要关注社会过渡性事件的干预与化解,在不稳定的环境变化中给予稳定的支持。(4)儿童虐待是综合性家庭、社会、教育问题,也是群体动力性、发展性、成长性精神卫生问题,其生理应激性与免疫系统、身心交互系统关系,值得更精确化的深度探讨。(5)横纵交错,构建儿童保护的多维度完备体系和长效追踪预防干预机制。
其他文献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广西视察,面对绿水青山,他用“流连忘返”来形容了自己的感受。总书记殷殷嘱咐,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