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云舫“待质所诗”研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云舫生活在鸦片战争至辛亥前夕,此时的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贪官污吏横行,同时又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于是,文坛上掀起了爱国主义热潮,诗歌成为文人表达思想的重要形式之一。钟云舫一生铁骨铮铮,常“以笔为枪”,并作《振振堂集》,同封建朝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他善长联,曾写下“天下第一长联”,号为“联圣”;他在诗歌方面也造诣极深,成就非凡;“待质所诗”是钟云舫的思想发展到最高峰的结晶,是其诗歌艺术成就的最高峰。他的诗歌真实典型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时代背景下,中国文人士大夫由传统向近代转化过程中的痛苦挣扎,脱胎换骨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钟云舫“待质所诗”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已达到当时启蒙主义先驱者,乃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高度,彰显了钟云舫作为一个正直士大夫转变为启蒙斗士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优秀人格。这正是当时中国先进知识份子,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希望在外寻求真理,启迪民智,推翻封建统治,迎接新社会到来的社会思潮的集中体现。钟云舫“待质所诗”全为七言,主要表现为七古和七律。其七言古风豪迈奔放,气势如虹,浪漫色彩浓郁,大有李太白遗风。然又因其铺叙风格和现实性,使其充满现实主义特征。其七言律诗沉郁悲凉,对仗工整,采用组诗的形式,熔记叙、抒情、议论为一炉,处处体现杜甫的风采。他作诗又好用典故,更注重意象的运用,建立意象群。总之,钟云舫“待质所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兼具李白诗歌的豪放,又饱含杜甫诗歌的沉郁,形成了沉郁而豪放的独特风格,是钟云舫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钟云舫在《振振堂诗稿》中特别标注“待质所作”,与其它诗歌以示区别,可见“待质所诗”在作者心中的分量。“待质所诗”无论思想内容或艺术成就所达到的高度,在重庆文学史乃至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当属佼佼者也。
其他文献
论文通过分析新时期蒙古文学批评家关于文学作用的批评研究,概括了蒙古文学批评家们对文学作用批评研究的主要观点,试图总结蒙古文论中文学作用批评研究的基本概况。论文由绪
该论文从文艺运动的角度解析“思想解放运动”(1978—1982年),并对此运动的起因、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对当时的蒙古族文学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论文由
桑·舍力布是蒙古族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学界对其散文仍没有系统、宏观的全面研究。本文将桑·舍力布的所有散文纳入研究范围,从作者生平事迹以及创作追求,散文主题的形成和深
对于中国来说,现代性指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体现的或发生的现代性质与特征。现代性想象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思想现实之一。在“四个现代化”成为新时期初期重要
新世纪蒙古小说作品的和谐之美不仅是艺术审美的体现,也是蒙古族人审美追求的体现。以审美追求的规律,探析新世纪蒙古小说作品的和谐之美。本人以从2001年至2008年在《花的原
本论文由导论、正文(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论、参考文献等四个部分组成。绪论由选题原因,研究概况,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内容构成。正文由《以我为本》原则为主线阐述了
全媒体时代下,各类新媒体百家争鸣、交互融合。其中,纸媒的移动客户端大放异彩,是纸媒面对新媒体冲击下的全新试探与相互融合。伴随着纸媒的艰难转型,纸媒移动客户端在数字化
基于微信传播中现实的或假设的侵权纠纷分析,新媒体常见的侵权责任有转载侵权责任、原载侵权责任,以及用户侵权时的特殊侵权责任。转载侵权责任又包括擅自转载对著作权人、首
事件新闻是近来兴起的一类新闻报道题材,取得了很好的新闻传播效果。本文以旅游事件新闻为例,探讨了如何对其开展微营销活动。首先,给出了事件新闻、旅游新闻、微营销的相关
本论文《莫日根葛根·罗布桑丹毕扎拉森和伊希丹森旺吉勒的蒙医学诗美学探析》根据莫日根葛根和伊希丹森旺吉勒的迄今为止已被整理出版的蒙古语医学诗歌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