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随着肿瘤免疫学的发展,肿瘤微环境及其免疫抑制在肿瘤形成上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和关注;肿瘤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既可通过免疫抑制相关因子,也可通过免疫抑制相关细胞发挥作用;关于后者,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被认为是一类最重要的免疫抑制细胞,也是当今肿瘤免疫抑制研究的热点。但是,关于MDSCs在人类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各种治疗(包括化疗)能否减少这种细胞的抑制作用,仍然不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在系统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基础上,测定患者外周血中MDSCs比例的变化,以期明确MDSCs与免疫功能、临床分期的相互关系,进而明确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上的作用;同时,测定接受化疗的NSCLC患者MDSCs的动态变化,进一步了解这种细胞的影响,以及与治疗疗效的相互关系,以期明确这种细胞能否成为治疗新靶标,以及能否成为疗效判定的指标,同时为临床上适时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中国医大四院住院且明确诊断为NSCLC病人34例,记录病人的详细病史、化验和各种检查,按照TNM分期指南分期,按照临床常规方法,使用散射浊光计免疫法测定外周血体液免疫功能(IgA、IgG、IgM,C3、 C4);使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包括T细胞(CD3+CD4+、 CD3+ CD8+)B淋巴细胞(CD19+)、NK细胞(CD3-CD16+CD56+),计算CD4+/CD8+比值;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行血常规检测(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测定机体细胞免疫功能(PPD);同时获取NSCLC患者和健康人对照者的外周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SCs(CD14-CD11b+CD33+)的比例,分析这种细胞与不同分期NSCLC病人的免疫功能状态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选取3例接受系统化疗的晚期NSCLC病人,在化疗前、2周期后和4周期后至少3个时间点的外周血中MDSC比例的动态变化,同时评价疗效(RECIST标准,PR部分缓解、SD疾病稳定、PD疾病进展),观察不同治疗情况下,MDSCs比例是如何变化的。此外,使用磁珠分离技术,获得晚期NSCLC病人表型为CD14-CD11b+的MDSCs,并用瑞氏-吉姆萨方法染色,观察其形态。
结果:
Ⅲ/Ⅳ期NSCLC患者外周血MDSCs(CD14-CD11b+CD33+)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Ⅰ/Ⅱ期(术后)NSCLC患者外周血中MDSCs(CD14-CD11b+CD33+)比例较健康人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6)。Ⅲ/Ⅳ期NSCLC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当化疗疗效评价为PR及SD时降低或平稳,当病情进展时升高。Ⅲ/Ⅳ期NSCLC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与CD4+T细胞比例+正相关。Ⅲ/Ⅳ期NSC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明显低于健康人(P<0.01);而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单核细胞绝对数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225、0.226、0.171)。Ⅲ/Ⅳ期NSCLC患者外周血IgM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P<0.01);IgG、IgA水平较健康人无差异(P值分别为0.069、0.069);补体C3及C4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Ⅲ/Ⅳ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CD19+)百分比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NK细胞(CD3-CD16+CD56+)百分比明显低于健康人(P<0.05);Ⅲ/Ⅳ期NSCLC患者CD3+T细胞百分比、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较健康人明显减少(P<0.01);而Ⅲ/Ⅳ期NSCLC患者CD8+T细胞百分比较健康人明显增高(P<0.05)。Ⅲ/Ⅳ期NSCLC患者PPD阳性率低于健康组(P<0.01)。
结论:
进展期NSCLC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外周血中MDSCs比例明显高于早期患者和健康人,可能与肿瘤的进展相关;而且,MDSCs比例随着化疗有效而降低、随着病情进展而增高,有可能作为化疗疗效判断的辅助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