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山羊绒纤维中正常羊绒与两型毛存在结构及性能差异,在染色时易产生染色不匀等问题,实验中选用Lanasol、Lanasol CE系列毛用活性染料(以藏青色、拼棕色色号为主),利用微悬浮体染色技术对山羊绒纤维进行染色,对山羊绒纤维中两型毛染色性能进行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激光拉曼光谱、原子力显微镜测试对两型毛与正常绒纤维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发现:两型毛与正常绒纤维的结晶度分别为43.71%、41.17%,可知两型毛的结晶度高于正常绒纤维;拉曼光谱结果显示两型毛二硫键含量略高于绒纤维,计算后可知绒纤维亲水性的酪氨酸酚羟基氢键比两型毛更加暴露,绒纤维的亲水性强于两型毛。通过原子力测试了解绒纤维与两型毛的表面形态是不同的,可以定量的得出两者的差异。通过测试染液粒径、吸收光谱及表面张力等因素对微悬浮体染色技术机理进行研究,由染液粒径测试及吸收光谱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微悬浮体染色技术所用助剂WPN可以在染液中与染料形成染料聚集体,其粒径分布均匀且与纤维之间作用力增大,可在染色低温区域对纤维快速均匀吸附;由染液表面张力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助剂WQ-G可明显降低染液的表面张力,有利于纤维的溶胀及染液向纤维内部的扩散,因此微悬浮体染色技术有利于减小两型毛与正常绒纤维之间的染色差异。通过评价两型毛的染色效果以及测试上染百分率、固色率、染后纤维断裂强力及断裂伸长率等指标,对微悬浮体染色工艺(微悬浮体助剂种类及用量、酸用量、染色保温温度、保温时间等)进行优化,确定了微悬浮体染色最佳工艺为:甲酸1.5%(owf)、WQ-G2.0%(owf)、WPN3.0%(owf),90℃保温70min。结果表明,采用微悬浮体染色工艺可改善两型毛染色性能,达到减小两型毛与绒纤维之间染色差异的效果。结合染后两型毛与绒纤维外观照片及目测结果可以看出,选用藏青色号比棕色色号更容易评价两型毛与绒纤维之间的染色差异,且差异较直观,易于判断,但是棕色色号的两型毛染色效果优于藏青色。通过染色热力学分析可知,与传统染色工艺相比,微悬浮体染色工艺染料平衡上染百分率有所提高,但吸附等温线类型并未改变,仍为朗格缪尔型,说明微悬浮体染色工艺中染料对纤维的吸附方式并未改变。通过染色动力学分析可知,与传统染色工艺相比,微悬浮体染色工艺染料平衡吸附量、染色速率常数及扩散系数均有所提高,半染时间缩短;采用微悬浮体染色工艺进一步对比两型毛与绒纤维染色动力学,两型毛的染料平衡吸附量、染色速率常数以及扩散系数均低于绒纤维,半染时间长,因此两型毛与正常羊绒纤维染色时存在染色性能差异。通过对染后样品进行碱溶解度、色牢度测试发现,与传统染色工艺相比,微悬浮体染色工艺有利于保持纤维的原有性能,染后纤维手感滑糯、蓬松,色牢度较好,有利于纤维的后续加工。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将微悬浮体染色工艺应用在实际生产中,与传统染色工艺对比,可以看出采用微悬浮体染色工艺,两型毛的染色性能有所改善,与绒纤维之间的染色差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