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女。当提起这个名字,相信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那些身着锦衣,白底浓妆,身姿妩媚的经典女性形象。然而当光华褪去时,在舞台之外,在游郭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她们的日常生活如果单用“艳情”“风流”来形容的话,则未免略欠妥当。本论文以上田秋成晚年的小说集《春雨物语》其中的第八篇小说《宫木之塚》,一篇描写摄津国神崎游女短暂一生的悲恋物语作为出发点,同时围绕“游女”和“佛教”这两个中心词逐渐深入,展开进一步的考察与探讨。关于这一篇小说的研究在数量上来说虽然不及《春雨物语》的开头几篇《血帷》《天津处女》《海盗》等以事实为蓝本的作品,然而这一篇小说由于继承了秋成一贯坚持的女性描写风格,因而以秋成的女性观念为出发点的优秀论文也颇为惹眼。这篇故事的创作取材于古代神崎实际发生的游女五人投水自尽事件,这件事后来经过多年传承,纪念此五人游女的坟墓亦不知何时流传为神崎游女“宫木”的一人纪念碑。以及因当时宫中两位女官的削发出家和因此导致的法然上人发配讃岐事件。小说中包含多项与史实相互交叠的内容,因此以考证为主的论文均以此为焦点,几乎将这些背景材料详述得一清二楚。故事末尾的长歌原本收录于秋成的歌集《藤篓册子》中,证明秋成开始这篇故事的构思直至正式完成,中间至少有三十余年的时间差。然而当论及小说的主题时,则不得不承认论者之间存在着相当激烈的分歧。比如有的论者将宫木的形象看作秋成终其一生所对女性形成的最终认识,将两者紧紧结合在一起加以讨论,还有的论者站在男性的立场上,对于女性的存在进行“原罪论”的批判等等,各抒其意,火星四溅,一时难有定论。本论文由“序章”,“游女的起源与表象”,“宫木系统小说中的《宫木之塚》”,“女性与佛教”及“终章”五个主要部分组成。在“序章”部分主要总结了上田秋成的晚年大作《春雨物语》的各个流传版本的研究历史和围绕《宫木之塚》所展开的,迄今为止的主要先行研究资料。在“游女的起源与表象”内容之中,考察了古今中日范围内可称之为典型的游女形象。在古代,作为传统文化代言者的游女们继承了上古神话中“神”的血统,在与神佛,宗教文化的紧密结合之中,游女们神圣的一面得到了不断升华。而在“宫木系统小说中的《宫木之塚》”当中,细密的文本分析则承担了主导的内容。以在这些故事中形成鲜明形象的女主人公为出发点,试着分析了她们在柔弱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的亘古不变的情怀和继承下来的神圣性质。于“女性与佛教”之中,通过实际文本分析了在佛教中被大肆宣扬的“女性原罪论”以及上田秋成作为一个文人对于佛教的认识和评论。本论文在最后的“终章”里对整个本论进行了概括式总结,用以点成线,以线成圆的方式深化了本论的主题,意在为读者更顺畅地理解本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