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美国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已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或第3位,而我国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也由70年代的第6位升至目前的第3位,2000年我国约有14.6万大肠癌新发病例及7.87万患者死亡。外科手术作为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至少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一直追求的目标是彻底根治。但随着健康概念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重视到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同样重要,生存质量可以更综合地评价疾病的影响。在这新的理念下,生存质量评价显得日益重要。有关大肠癌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不仅可反映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了解大肠癌治疗和康复效果,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非随机观察研究,同时采用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测定核心量表(EORTC QLQ-C30)中文第三版和大肠癌患者专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R38)简体中文版在患者返院复诊、信函及电话随访时进行问卷调查。全部数据结果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患者年龄以(?)±s的形式表示,应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病理分期、手术方式、病理分化程度等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湿热蕴结组、气滞血瘀组和脾肾阳虚组组间EORTC QLQ-C30、EORTC QLQ-CR38评分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Osoba等人推荐的标准解释生存质量评分差异的临床意义,生存质量评分中位数差异≥10分认为差异有临床意义。结果: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共142位大肠癌患者加入研究并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湿热蕴结组46人,气滞血瘀组47人,脾肾阳虚组49人。经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男女比例、病理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及手术方式等临床基线特征是均衡的。在生存质量测评方面,脾肾阳虚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要比气滞血瘀组、湿热蕴结组差,湿热蕴结组排尿问题最多,脾肾阳虚组次之,气滞血瘀组最少,并且具有临床意义;但气滞血瘀组与湿热蕴结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三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角色功能及气促、疼痛、便秘、排便问题、胃肠道症状领域组间差异很小,因此没有临床意义。在其余的功能领域(躯体形象、性功能、性感受及未来期望)和症状领域(疲倦、恶心呕吐、失眠、食欲减退、便秘、腹泻及经济困难、化疗副作用、人工肛相关问题、男女性功能障碍及体重下降)方面,三组患者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术后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排尿问题领域受不同中医证型的影响显著。这为下一步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