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软弱围岩隧道中大都存在围岩强度低、地应力高、变形大且持续时间长等问题,其围岩变形具有非常明显的流变性特征,对软岩隧道围岩变形时效特征的研究应引起重视。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成兰铁路某隧道D5K218+790+860段为工程背景。根据其区域性地质特征,从隧道软弱围岩变形的时间效应以及隧道运行的长期稳定性问题出发,采用野外调查、现场监测、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就千枚岩力学特性和与流变特性,对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时效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薄片鉴定及矿物成分分析,得到该段软岩为千枚岩,其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次为绿泥石、伊利石和云母。对千枚岩进行膨胀性试验及岩石力学试验,得到千枚岩属于非膨胀性软岩,综合软化系数为0.57。隧址区D5K218+790+820和D5K218+820+860围岩质量分别以Ⅳ级、Ⅴ级为主。(2)对千枚岩进行剪切流变试验,得到饱水条件下千枚岩的剪应变—时间曲线。千枚岩的长期强度分别为0.82MPa、0.87 MPa、0.96 MPa、1.05 MPa。长期强度指标的内聚力为0.769MPa,内摩擦角为22.40°(内摩擦系数为0.39)与饱水直剪强度参数C值为0.997,φ值为44.48°(内摩擦系数为0.982)对比折减约64%。剪切蠕变全过程曲线采用Burgers模型进行拟合,较好地反映了千枚岩的蠕变特性。拟合获得的蠕变参数为E1=1.04GPa、E2=4.54GPa、η1=218.33GPa·h、η2=4.39GPa·h,建立了软岩剪切流变本构方程,为FLAC3D模拟流变变形对围岩变形特征奠定一定的基础。(3)隧道研究区的围岩变形破坏类型为塑性挤出类型,重点分析在台阶法开挖下围岩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得到软岩隧道围岩拱顶累计沉降量和周边累计收敛值,并且开挖的曲线主要为“台阶”形。(4)围岩大变形主要发生在薄层千枚岩、炭质千枚岩软弱围岩部位,大变形特征主要为变形量大、变形速率大、变形持续时间长、地下水影响严重等。隧道研究区的围岩大变形机制并不是某个单一变形机制,而是同时具有多种变形机制的复合变形机制。地应力和地下水是造成隧道研究区围岩大变形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应力扩容型机制(Ⅰ2)是危害最大的一种变形机制。(5)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对围岩变形特征进行模拟,得到考虑蠕变条件下拱顶最大累计沉降值为90.0mm,周边收敛值最大为70.0mm;不考虑蠕变条件下,拱顶最大累计沉降值为49.7mm,周边收敛值最大为20.0mm。(6)将不考虑蠕变和考虑蠕变两种模型和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发现在软弱围岩隧道中,考虑蠕变效应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过程中影响的围岩变形和应力变化特征与实际更吻合。蠕变效应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变形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