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疟原虫海南株PNP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初步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H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疟原虫没有从头合成嘌呤的途径,依靠补救合成途径以利用现成嘌呤碱或嘌呤核苷.为满足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大量裂体增殖,嘌呤补救合成十分活跃.参与嘌呤补救合成的酶有腺苷脱氨酶、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等,其中PNP是关键酶.该研究对中国恶性疟原虫FCC1/HN分离株PNP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对其功能做了初步研究.方法从液氮罐中取出保存的恶性疟原虫FCC1/HN分离株复苏,用人"B"型红细胞悬液及含10%人"AB"型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在37℃ 5%CO2培养箱中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当恶性疟原虫密度达到5%~10%时收集虫体并提取其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作为模板扩增出恶性疟原虫PNP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a(+),构建重组质粒pET30a(+)-PNP.以上重组质粒经PCR、酶切鉴定和基因序列测定验证.将重组质粒pET30a(+)-PNP转化入大肠杆菌中,在IPTG的诱导下表达His-Taged融合蛋白,纯化表达产物,并进行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鉴定.根据PNP可以催化无机磷与次黄嘌呤核苷生成黄嘌呤,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催化下生成尿酸,通过测定尿酸的生成鉴定表达蛋白的酶活性.结论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融合蛋白,并进行了纯化和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具有酶活性的融合蛋白.
其他文献
目的:用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菌株(Chlamydia muridarum,Cm)呼吸道吸入感染小鼠诱导小鼠衣原体肺炎。在感染后的不同时期,检测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PMN)
目的:  随着对肺动脉高压这种疾病研究的越来越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及迁移,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新靶点很有必要。细胞自噬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CD8~+ 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针对病毒、细胞内细菌和真菌等病原性微生物以及恶性肿瘤等的免疫监视、免疫防御以及免疫治疗等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实验室研究及临床实践过程中通常设计疫苗或者其它的相关制剂,诱导或增强机体的CD8~+ T淋巴细胞应答,以便预防或者治疗感染性疾病或肿瘤。设计疫苗诱导细胞免疫应答进行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的免疫治疗有多种思路,基于表位的疫苗设计(EBVD)
目的:检测深圳地区乙型肝炎患者携带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别,分析不同HBV基因型感染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对
自从1997年William等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确定了人IL-6的三维结构以来,人们在人IL-6及其受体拮抗剂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因其特异性差,且不能安全、长期、有效
目的:通过对BCG Ag85B基因克隆、真核载体构建、转染B16细胞和其促增殖活性的研究,进一步探讨Ag85B在诱发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其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可行性研究.结论:(1
【背景】该实验获得了有效的肿瘤抗原靶基因,为研究基因转染的DCs疫苗提供了必需的条件.【目的】构建PSMA真核表达系统,为基因修饰的前列腺癌DC s疫苗提供物质基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