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奥运战略”的基础工程,对完成学校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建立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业余体校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给学校课余训练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摆脱当前的不利局面,使中学课余训练蓬勃发展,进一步搞好教育、体育、社会三结合,培养适应新形势的体育后备人才,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石家庄市中学课余训练的项目配置、训练目标定位、训练模式、保障条件、教练员队伍、运动员队伍以及训练管理工作七个方面加以分析,以期找到制约石家庄市中学课余训练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推动石家庄市中学课余训练的发展。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总体而言,石家庄市中学对开展课余训练的认识定位明确,符合《规划》对课余训练提出的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要求。(2)课余训练模式单一化,主要以“学校自办”为主;各地项目设置雷同,同时出现部分学校项目配置不合理,导致学校人力、物力、财力严重浪费现象。(3)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不同群体对课余训练认识不够,课余训练开展受阻。(4)课余训练经费匮乏,来源单一,场地器材设施不令人满意,特别是普通中学训练物质保障条件极差,严重影响课余训练的正常开展。(5)教练员兼职现象颇为严重,教练员自身情况良好,年龄结构呈现合理化,学历比例层次符合国家标准,儇教学训练经验欠缺,整体素质不高,科研能力较低。(6)运动员来源呈现多元化,运动水平偏低,文化成绩较差,“学训矛盾”突出。(7)课余训练管理效果不佳;教育主管部门对教练员的岗位培训重视不够,教练员待遇不高,奖励、晋级制度不明显;教练员选拔、考核制度、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8)运动员日常管理以“一集中”形式为主;运动档案和伤病记录等训练管理工作实施不到位。(9)医务监督落后,广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结合上述分析,建议如下:(1)明确课余训练的实质,合理定位训练目标,制定统一的“课训”大纲,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式不间断的训练体制。(2)依据省、市运动项目特点和优势,科学做好项耳设置,确保整体布局合理,突出地方传统特色。(3)改变筹资观念,加大投资力度,寻求筹资方式。尝试通过社会集资、与厂矿企业联合办学、俱乐部等多种训练模式,解决中学课余训练经费不足的问题。(4)加强教练员培训工作,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练员整体素质,逐步向教练员专职化过渡。(5)完善课余训练管理体制、教练员选拔、考核和奖励机制,加大教练员岗位培训力度。(6)采用运动员单独编班,单独授课,单独安排教学进度等方式,妥善解决运动员“学训矛盾”问题,实现学习、训练双丰收。(7)加大农村课余训练场地设施的投入,实现“教育公平”;鼓励政府部门增加医务设施,改变医务监督落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