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rgc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尤为世人所瞩目的是,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还保持了政治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中国奇迹成为中外学者持续关注的重大议题。论文从行政改革的一个环节——运行机制角度,以政府的行政执行为切入点,梳理1949—2019年行政执行的形态特征、转换机理与变化趋势,为在中国政治情境下探寻中国奇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弹性行政。弹性行政,指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行政主、客体以非强制手段,单方或共同对既有政策法规、决策部署的变通执行,或对新政策法规的创制。与弹性行政相对应的是刚性行政,即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行政主、客体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命令性的执行手段,严格执行政策法规、决策部署。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并非截然二分,亦非有此无彼,在一定时期,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境,二者的显示度有高有低。在毛泽东时期,适应全能式政府需求,行政执行以刚性为主。这一时期的刚性行政源自三个动力:政治忠诚的激励机制、政治动员的运行机制、行政主体的“向上负责制”。这一时期刚性行政的效度正负相依。一方面,刚性行政保证了国家决策部署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刚性行政的确立更多地源于意识形态的引领、组织的强制力、领袖的超级权威,常常导致不可控的负外部性,或者说导致一种另类的弹性行政,如过度执行、虚假执行、目标置换和行政自主性丧失等。改革初期,面对文革带来的全面危机,推进改革,成为中国自救、脱贫的应然要求。改革从经济入手,经济改革又引发政治改革。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政府通过简政放权给新路的探索者留下行政自由裁量空间,弹性行政出现躁动。从体制机制因素看,弹性行政的躁动源于“政出一孔”和执行主体多样化的矛盾、层级结构下的执行偏离、基于制度缺陷的刚性缺失、权力交换的潜在需求。此外,政府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包括不同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对行政效能的追求以及“政绩优先”的推动等,也进一步催生了弹性行政。基于改革探索的弹性行政大致分为两类:中央政府授权试点和地方政府自行探索。市场化推进时期,弹性行政快速扩张。一方面,中央政府为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权让利”,但相关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国家能力有所衰减;另一方面,市场快速发展,但机制并不健全,市场对政府的反制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导致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弹性行政的扩张。这一时期的弹性行政主要有纵向的央地博弈、地方合谋,横向的区域竞争、地方保护,以及权力失范下的过度弹性行政。博弈和竞争类弹性行政激发了地方的发展动能,但也带来了分散主义、恶性竞争等问题。随着弹性行政的蔓延,其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包括导致制度弱化、行政效能低下、经济异常波动、滋生行政腐败、降低政府公信力等。针对上述负面效应,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措并举,对弹性行政进行了矫正。治标方面,主要是加强政治巡视、铁腕反腐、强化政务督查、推动政策落实审计;治本方面,从从严治党和依法行政两个路径来强化刚性行政,以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的刚性挤压弹性行政的自由裁量空间。弹性行政特别是各种过度弹性行政大幅收缩,刚性行政开始回归。这一时期刚性行政的刚性,主要源于制度约束。弹性行政这一貌似不合理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国家治理的一个部分。弹性行政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深受中国政治情境——帝制时代的行政遗产、古老大国的衰败与振兴、共产党人谋民族复兴的强烈诉求的影响,其躁动、扩张、收缩,还直接受到当代政府治理环境的制约,包括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的行政实践表明,弹性行政是特定组织环境中基于目标导向的带有亚制度化特征的非正式行为。它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转型,取得了明显的行政绩效,但也引发了对国家整体权威的分割和交易,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在当代中国政治情境中,弹性行政有其“临界点”,即坚守政治路线、维护中央权威、服务全局利益,以之为标准,中央政府随时可以纠正、叫停弹性行政。总体来看,弹性行政是在特定阶段的一种政治策略,一种过渡性行政行为方式,其发展方向是法治行政。强化法治行政,并不是简单地摒弃、杜绝弹性行政。一方面,要进一步压缩弹性行政的自由裁量空间,坚决减少不必要的弹性行政;另一方面,要避免机械追求行政执行的极端刚性,防止过于严苛的行政要求使懒政由个别现象变成普遍现象。因此,应允许保留适度的行政弹性,以保障政府灵活回应复杂社会、风险社会的需求,此外,还要通过容错纠错、激励担当等制度设计,鼓励政府官员大胆实施基于公共利益的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的弹性行政。
其他文献
学位
城市化背景下,各类矛盾逐渐加剧,与儿童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自然缺失、食品安全、农耕文化流失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农园以其在儿童自然教育、连接城市与自然、多功能农业上的优势,逐渐走进社会各界人士的视野。本课题以市民农园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案例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AHP)与实证研究法,站在儿童自然教育的视角上,对市民农园景观的发展现状及优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作为气候变化的突出问题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如何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绿地是游人重要的户外绿色空间,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热岛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绿地微气候影响机制,也是近年来研究减缓热环境效应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基于微尺度下的公园绿地夏、秋、春3个季节植物群落微气候特征观测,结合数值模拟定量
背景及目的: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致死致残率高,目前整体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在肿瘤中发挥巨大作用,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目前山地型乡村普遍存在景观资源丰富却保护利用不足,乡村景观缺乏乡土特色,乡村的整体景观风貌较差的问题,因此,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下,针对如何提升山地型乡村的景观风貌,建设山地型美丽乡村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论文的研究首先对我国乡村建设的社会背景和政策背景、乡村景观风貌营造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山地型乡村景
物质文化研究是人类学的热点领域,符号学也长期关注物的符号研究。如何将物的人类学研究和符号学研究两种理论视野结合起来考察物自身的生命史,成为本文写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进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房屋来进行抵押担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通常将房地产贷款形式看做成为一种风险最小的贷款方式。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现象,我国各个地区的房价也在不断的飙升,与此同时,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于房贷利率的政策,在一些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伴随着我国房价的不断发展
学位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由于具有高强度、耐疲劳和可设计性等特点在航空航天、海洋、和汽车等诸多工程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沿厚度方向的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层合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正面临外部城市侵占以及内部建设混乱等多方面的问题,景城关系逐渐失控,亟待协调。论文以紧邻温州、景城矛盾显著的仙岩风景名胜区为例展开研究,旨在总结其规划策略,在总体规划层面引导仙岩风景名胜区与温州市协调发展。论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明确了城市型风景名胜区及景城协调的概念,分析了城市型风胜景名区的发展历程及其典型特征。梳理总结了仙岩风景名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刺激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领域内的图像、语音、文字三个重要领域内的研究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而蓬勃开展,涉及人工智能和智能问答的研究不胜枚举。语音情感识别作为语音研究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语音语义识别等技术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人们在现阶段研究的焦点和方向。如何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获得语音情感识别准确率方面的提升则成为语音人工智能研究的首要目标。本文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