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无氧阈水平为冠心病患者最佳安全有氧运动强度为基础,应用心肺运动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年龄估算等不同方法,对冠心病患者有氧运动强度进行计算。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冠心病康复不同有氧运动强度设定方法的一致性,以期为基层康复机构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有氧运动提供安全有效的强度设定方法,促进心脏康复开展。研究方法研究选取低、中危冠心病患者25名(男12名,女13名)。心肺运动试验前两天告知其流程,采集基本信息,签署知情同意书。使用德国CORTEX Metalyzer 3B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进行心肺运动试验。选择Ramp方案,让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获取受试者无氧阈和峰值摄氧量指标。休息1天后,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以获取运动最大心率,试验参照临床6分钟步行试验指南进行,使用Polar M400心率表监测受试者运动中即时心率。本研究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K-S检验以检验计量资料的正态性。不同方法间一致性比较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显著性水平为p<0.05。研究结果通过比较,年龄预计法确定靶心率与无氧阈法存在低度负相关(r=-0.131),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安静心率+20方法所推算靶心率与无氧阈法存在低度相关性(r=0.372);峰值摄氧量指标确定靶心率与无氧阈法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r=0.872),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land-Altman检验显示两种方法间具有一致性;心率储备法确定靶心率与无氧阈法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r=0.836),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land-Altman检验显示两种方法间具有一致性。研究结论1)年龄预计法确定的有氧运动靶强度与无氧阈法不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安全性欠佳。2)安静心率+20方法确定的有氧运动靶强度与无氧阈法不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3)通过峰值摄氧量指标确定的有氧运动靶强度与无氧阈法显著相关,具有一致性,由此认为,峰值摄氧量可代替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用于设定冠心病患者有氧运动强度。4)心率储备法确定的有氧运动靶强度与无氧阈法高度相关,具有一致性,在不具备心肺运动试验条件的情况下,可用以6分钟步行试验为基础的心率储备法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