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摩衍那》被称为“最初的诗”、“众诗中之最优秀者”,是古印度史诗时期最伟大、最经典的著作之一。我国云南傣族的《兰戛西贺》脱胎于《罗摩衍那》,但又不同于《罗摩衍那》,它继承了傣族文学的传统,沉淀着傣族的文化内涵。史诗《罗摩衍那》和《兰戛西贺》都歌颂了英雄美人式爱情,在具体创作中存在着诸多可比较之处,特别是人物形象方面,都塑造了具有高度典型性和真实性的人物形象。然而,学术界目前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为此,本论文希望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本论文将从文化比较的视角切入,对印度《罗摩衍那》与我国云南傣族《兰戛西贺》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罗摩衍那》与《兰戛西贺》两部史诗的主要人物进行归纳与分类,把主要人物归结为半神半人型、半神半魔型和半神半兽型。其次,从外貌特征、心理活动和命运结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在半神半人型的外貌描写上,《罗摩衍那》主要反映了古印度“输洛迦”诗体语言的精雕细刻和印度教矛盾又统一的审美意识。而《兰戛西贺》则反映了傣族松散自由的赞哈调和“想象与美”的独特审美特征。在半神半魔型的外貌描写上,《罗摩衍那》用独特的笔调把魔王的外貌特征描写得滑稽丑陋。而《兰戛西贺》对奉玛加的外貌形象描写则是充满了一种欣赏的感情倾向。在半神半兽的外貌描写上,《兰戛西贺》对阿努曼的外貌描写则比较简洁,远远不如《罗摩衍那》对哈奴曼光彩夺目的外貌描写。在人物心理的描写上,《罗摩衍那》总体上比《兰戛西贺》丰富得多。在直接刻画人物的心理上,《罗摩衍那》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悲痛的审美艺术,《兰戛西贺》体现出来的则是相对柔和的格调。在梦境描写上,《罗摩衍那》的梦境描写比较喜欢运用色彩的描述,体现了古印度文学将颜色与心理情感反应联系起来的审美特色。而《兰戛西贺》的梦境描写则更多的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体现了傣族人民独特的创作思维。在内心独白上,《罗摩衍那》的哈奴曼内心独白描写更具伸张力,这是《兰戛西贺》所不能及的。在人物命运结局上,在《罗摩衍那》中,人物的命运结局主要受宗教的影响,追求梵我合一,男主人公复归神位,女主人公投入地母。而《兰戛西贺》除了受宗教的影响外,还受到社会背景和民族心理的影响,追求的是大团圆结局。最后,从文学文化的融合与再创造和相似的历史阶段与不同的文化土壤这两大方面对史诗人物形象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并探讨目前中国对《罗摩衍那》新的继承和创造——粤剧《罗摩衍那》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