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伯特·库弗(1932-)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公众的怒火》是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自1977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小说在理论视角、人物分析、主题和写作技巧上的复杂性,评论界对它的解读呈现多元化态势,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元小说和元语言特点、后现代主义特点、新历史主义特点等方面,而很少有人从小说的狂欢化视角对此加以系统的研究。狂欢化是巴赫金诗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彰显了一种反对权威的自由意识。在不同作家的作品中,狂欢化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在《公众的怒火》中,狂欢化特征既表现为人物的怪诞行为,又表现为文本内容中的对话性,还表现为语言的多样性与偏离性。本论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视角,解读《公众的怒火》在以上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狂欢化特征。在狂欢式的人物方面,库弗塑造了许多跨越式人物,即具有双重角色的人物。他认为狂欢化的形象主要以小丑、骗子和傻瓜为代表的。在让他们进入文学作品的同时,又赋予他们一种神秘的内涵。在小说中,库弗从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两个人物分组出发,塑造小丑、骗子和傻瓜的狂欢形象。库弗让互相排斥的两极变成同一狂欢人物的两个特性,并清楚表达了自己对美国意识的权威性和虚伪性的质疑。在库弗的小说中找不到绝对的人物,所有的人物都是相对的。他用狂欢化的眼光塑造人物,使以前简单刻板的人物变得生动复杂。在狂欢式的对话性方面,库弗使用对话作为与权威意识对抗的锐利武器。作为狂欢诗学的核心之一,对话充斥在小说各部分的所有关系中。整部小说都在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的密切联系中创作完成的。大型对话从文本本身出发,主要探究文本结构、世界观、人物社会关系和作者与人物的对话性;微型对话讨论的是文本中人物内心独白的隐藏性对话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性。通过对话,不同意识和声音可以自由地展现各自的思维活动,互不干涉,构造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使小说的复调特征更为明显。在狂欢式的语体风格方面,可以发现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原则。作为语体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小说中,其语言所体现出来的颠覆性力量彻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语言风格。文本中各种体裁的运用,摆脱了以往小说语言的单调性,使读者一直处于思维跳跃的状态。通过对语义变异、语法变异等语言变异形式的描写,小说语言取得了独特的语言艺术效果。反传统的语言形式使传统小说的语言规范性得以解除,显现出强烈的狂欢精神,使小说的语言得以狂欢化。狂欢化不仅仅可以提供批评的方法,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狂欢化是《公众的怒火》的重要艺术特征,在小说狂欢的氛围中,它深刻地彰显出库弗对冷战中美国所标榜的绝对权威的怀疑。为了追求霸权,美国政府煽动民众的反共情绪,这足以表现出美国政治的荒诞性和虚伪性。从狂欢化视角分析文本解读了库弗渴望获得平等自由,建立一种多元共存的乌托邦式家园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