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选择。但是,我国目前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资源浪费问题严重,特别是有限农地资源的配置是公众关注热点。农地通过流转不仅能够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等,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城镇化影响农地流转的发展,农地流转反过来会影响城镇化的进程。探索农地流转的空间分布特征,识别城镇化过程中农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交互作用,有助于人们从宏观上了解目前农地流转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推动农地流转、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因此,本研究分析了我国农地流转比重、非农户流转比重和非粮化流转比重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城镇化指标体系分析省域城镇化差异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条件指标共同构成影响农地流转的指标体系,探测我国不同农地流转变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因子间的共同作用。具体方法与结论有以下四个方面:(1)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2016年我国农地流转变量(农地流转比重、非农户流转比重和非粮化流转比重)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农地流转变量较大值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农地流转比重和非农户流转比重的空间分布基本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而非粮化流转比重呈现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的类似“U型”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的内部分异程度最强,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内部分异程度相差不大。农地流转比重,非农户流转比重和非粮化流转比重的空间分布并不完全一致,农地流转比重的空间自相关性最强,非农户流转比重次之,非粮化流转比重最弱。(2)在城镇化背景下,从城镇化规模和城乡差异两个角度选择指标,分析省域城镇化指标的差异,并结合自然因素,通过自然断点法对指标进行分类,并运用相关性分析进行指标筛选。研究发现:城镇化与农地流转的相关性强度普遍高于自然因素,特别是城镇化规模中的指标,在城乡差异指标中,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比和城乡低保标准比与农地流转变量的相关性强。(3)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测我国不同农地流转变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和因子间交互作用。研究结果:不同影响指标对农地流转变量的决定力大小有差异,自然条件因子决定力普遍低于城镇化因素,其中城镇化规模因素对农地流转变量的解释力最强。决定力排名靠前的指标与农地流转变量的空间分布的一致性较高。因子间交互作用会增强对农地流转分异的解释力度,大部分指标因子交互后的解释力在0.6以上,甚至部分达到0.8以上。(4)通过研究内容总结与分析,从城镇化角度,提出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通过差异化农地流转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户籍制度改革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推进适度农地流转;通过完善流转市场、探索农地流转补贴制度及健全农民就业培训制度等促进非农户流转;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地流转用途监管制度及整理耕地资源抑制非粮化流转,以此促进城镇化与农地流转的协调,实现城乡统筹及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