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货币对于实体经济有没有影响?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真实宏观经济变量(如实际产出)的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如果货币供给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如名义产出,价格水平等),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2)货币当局如何选择和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才能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这是货币政策实践必须回答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规则等问题的研究。(3)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真实经济变量的?主要是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货币政策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如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等)对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影响,最终反映在价格水平的变动上。研究传导机制可以深入细致地分析货币政策扰动对经济变量的影响。 本文共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我们系统分析了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总体来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存在,货币政策能够起到平抑经济波动的作用,而新古典经济学家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我们认为,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之所以对货币政策效果的看法不同,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同流派对价格调整速度的看法不同。 第二章我们对货币政策的操作规则进行了研究,我们首先分析了正统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者之间的关于“相机抉择”和“单一规则”之争,接着我们分析了动态不一致问题,提出政策规则对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参考意义。 第三章我们研究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进行传导。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并提出进一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的建议。 第四章我们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进行了分析,指出货币供应内容摘要量作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合理性以及通货膨胀目标将会成为我国货币中介目标调整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