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 1951)是一种寄生于热带、亚热带海水鱼类的纤毛虫,引起海水鱼类的“白点病”,近年来,该病对海水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本论文将对该寄生虫的传代、保存以及综合防治进行系统地研究。论文由六部分组成:刺激隐核虫GD1株的标准化传代方法、低温保存对刺激隐核虫发育的影响、多种化学药物对刺激隐核虫自由生活阶段虫体的杀灭效果、几种口服化学药物对刺激隐核虫的防治效果、卵形鲳鲹对刺激隐核虫的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被动免疫卵形鲳鲹防治刺激隐核虫病。 我们用同步发育的刺激隐核虫幼虫感染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167.8±15.1g),在优化的实验室条件下成功地建立起了刺激隐核虫GD1株传代的标准化体系,至今已稳定地完成了40个循环。这个标准化体系是:在水温27±0.5℃、盐度29~32‰条件下,在22:00~24:00之间,用脱包2hr内的幼虫按8000~15000幼虫。鱼-1的剂量在黑暗中感染鱼体3hr,60hr后鱼皮肤和鳃上出现明显可见的滋养体,在接下来的24hr内几乎所有的滋养体都从鱼体上脱落形成包囊前体,用专门的收虫器收集脱落的包囊前体培养。培养60hr后,包囊开始释放出幼虫,幼虫孵化在24hr后达到高峰,此时收集幼虫进行下一次感染。完成一轮上述循环刚好1周,一轮循环可以收到约1000万个幼虫,产率最高达到122倍。幼虫脱包后存活时间最长达到了36hr以上。刚脱包的幼虫感染率达到64.6%,4hr后的感染率显著下降,8hr后的感染率仅有9.6%。本实验证实,卵形鲳鲹可以作为优秀的宿主用来进行刺激隐核虫的传播,该传代系统的成功建立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我们从本实验室的刺激隐核虫传代系统中收集包囊前体和包囊,保存在12℃中,每隔1个月检测一次寄生虫的孵化率和感染力。实验结果显示,寄生虫的孵化率和感染力都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包囊保存1个月后其孵化率和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