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技术前瞻性观察内囊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的增生性重塑的动态发生发展过程,测量梗死灶周围、对侧内囊、双侧放射冠区、双侧半卵圆中心水平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两个DTI参数,分析这些参数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之间的关系,探讨内囊梗死后锥体束纤维增生性重塑在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15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初次发病、发病7天内、NIHSS评分在7—22之间的单侧内囊梗死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15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第1周(W1)、第1个月(M1)、第3个月(M3)进行DTI检测,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间隔进行同样的DTI检测,测量梗死灶周围、对侧内囊、双侧放射冠区、双侧半卵圆中心水平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anisotropy,FA)和平均弥散量(meandiffusivity,MD)两个参数。在每次进行DTI检测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和Barthel生活指数表(Barthel Index,BI)对患者进行评分,分别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运动功能障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在发病第3个月(M3)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患者脑梗死预后。为了分析在观察期内DTI参数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采用公式丨(M3-W1)|/W1×100%分别计算出各部位DTI参数变化百分数及各神经功能评分变化百分数,两组变化百分数进行相关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观察期内,发病第1周(W1)、第1个月(M1)、第3个月(M3)的患者NIHSS 评分(12.07±1.75VS7.13±1.19VS3.47± 1.41)逐渐降低,简式FM评分(43.93±6.55VS 71.00±4.12VS 86.40±3.04)、BI生活指数评分(46.00±6.33VS67.00±5.28VS 83.33±5.56)逐渐升高。(2)发病第1周(W1)、第1个月(M1)、第3个月(M3)患者梗死灶周围区域的 FA 值(0.58±0.02 VS 0.61±0.01 VS 0.67±0.01)与对照组相应部位的 FA值(0.58±0.02VS0.58±0.02VS0.57±0.02)相比,M1、M3 的 FA 值均有升高。发病第1周(W1)、第1个月(M1)、第3个月(M3)同侧放射冠区的 FA 值(0.47±0.02VS0.49±0.02VS0.52±0.01)与对照组相应部位的 FA值(0.48±0.01VS0.47±0.01VS0.48±0.02)相比,M1、M3 的 FA 值均有升高。发病第1周(W1)、第1个月(M1)、第3个月(M3)同侧半卵圆中心水平区域的FA值(0.38±0.02 VS 0.39±0.02 VS 0.43±0.01)与对照组相应部位的 FA 值(0.38±0.02VS0.37±0.01 VS0.38±0.02)相比,M1、M3 的 FA值均有升高。发病第1周(W1)、第1个月(M1)、第3个月(M3)患者梗死灶周围区域的 MD 值(×10-3) (0.64±0.10VS0.66±0.05VS0.68±0.05)、同侧放射冠区的 MD 值(×10-3) (0.68±0.05 VS 0.66±0.05 VS 0.67±0.04)、同侧半卵圆中心水平的 MD 值(×110-3) (0.73±0.04 VS 0.72±0.04 VS 0.72±0.03)在各个时间点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各部位的MD值与对照组相应部位的MD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发病第1周(W1)、第1个月(M1)、第3个月(M3)患者对侧内囊区域的FA值(0.58±0.02 VS 0.62±0.02VS 0.66±0.01)与对照组相应部位的 FA 值(0.59±0.02 VS 0.58±0.02 VS 0.59±0.03)相比,M1、M3的FA值均有升高。发病第1周(W1)、第1个月(M1)、第3个月(M3)对侧放射冠区的FA值(0.48±0.02 VS 0.52±0.02 VS 0.54±0.01)与对照组相应部位的 FA 值(0.48±0.01 VS 0.47±0.01 VS 0.48±0.02)相比,M1、M3的FA值均有升高。发病第1周(W1)、第1个月(M1)、第3个月(M3)对侧半卵圆中心水平区域的FA值(0.38±0.01 VS 0.41±0.01 VS 0.43±0.01)与对照组相应部位的 FA 值(0.38±0.02 VS 0.37±0.01 VS 0.38±0.02)相比,M1、M3的FA值均有升高。发病第1周(W1)、第1个月(M1)、第3个月(M3)对侧内囊区域的MD值(×10-3) (0.63±0.06 VS 0.64±0.04 VS 0.64±0.06 )、对侧放射冠区的 MD 值(× 1 0-3) (0.67±0.05 VS 0.65±0.04 VS 0.66±0.05)、对侧半卵圆中心水平区域的MD值(×10-3)(0.70±0.04 VS 0.70±0.05 VS 0.70±0.04)在各个时间点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各部位的MD值与对照组相应部位的MD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4)在观察期内,患者梗死灶周围区域、对侧内囊、双侧放射冠区、双侧半卵圆中心水平区域的FA值变化百分数与同时期内的NIHSS评分变化百分数呈负相关(P<0.05),与简式FM运动功能评分变化百分数、BI生活指数评分变化百分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内囊梗死后,梗死灶周围区域、对侧内囊、双侧放射冠区、双侧半卵圆中心水平会出现锥体束纤维增生性重塑现象,而且锥体束纤维的增生性重塑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脑梗死后锥体束纤维增生性重塑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