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困顿与纾困——大学生“村官”成长的教育思考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动,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结构不良很快就出现与农村发展不协调的步调,由此广大农村地区凸显出了“人才洼地”的问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培养相对过剩,导致大学生由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从而引发的必然结果就是大学生就业难题。大学生“村官”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群体,他们学历层次普遍较高,这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恰如雪中送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是,我们也该清楚的认识到,由于相关政策的实施不平衡以及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的不均衡,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存在各种职业困惑,这严重地制约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挥有效的作用。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缓解困惑以更好的促进新农村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召唤下,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担任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其在农村的生存样态也各种各样,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村官”这一特殊群体基于个案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选取继续适应角色、成功转换角色、仍在探索创业这三种典型的大学生“村官”进行深入研究。对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呈现出的困顿现象及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出基于当下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问题,以及综合理论界的研究成果,认为帮助大学生“村官”角色纾困,仅仅从政府制度的完善角度考虑是不够的,还应针对当下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因素从政府制度、高等院校、基层管理等多层面开展。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优化培训计划的基础上继续健全激励与保障机制;其次,高校在注重就业率的同时还应该正确认识大学生“村官”政策,以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为目的,拓展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教育纾困;再次,大学生“村官”自身要端正角色动、提升角色能力从而快速的融入角色;最后,基层管理者要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努力实现科学的管理与使用机制使他们重新认识农村工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新课程理念日益成为共识以及教育教学改革观念极力倡导的今天,教师关乎教育改革成败。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虽然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
在现今追求高绩效的时代,项目化教学和绩效技术可谓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代名词,两者在提高绩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将绩效技术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即面向绩效的教学设计)也将会是
不论我们能否意识到,亦不管我们是否察觉到,课堂权力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家政治权力、管理者权力、教师权力、学生权力、知识权力等等,都汇聚在课堂这个小小的场所中
当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捷,人们的闲暇时间相对增多,如何有意义地渡过闲暇时间成为人们生活品质及人生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尺。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