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濒临海洋、地处华南湿润区域且城市化程度高,粤港澳大湾区沿海城市群的洪涝致灾机理往往比较复杂,易受到台风、暴雨、风暴潮、天文大潮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引发更为严重的复合型洪涝灾害。目前大部分研究停留在实现单/双因素洪涝模拟,而“台风-暴雨-风暴潮”复合型洪涝数值模拟涉及到大气、海洋、城市水文等多领域,相关研究较少。为探索台风-暴雨-风暴潮联合的复合型洪涝数值模拟,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基于一维管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濒临海洋、地处华南湿润区域且城市化程度高,粤港澳大湾区沿海城市群的洪涝致灾机理往往比较复杂,易受到台风、暴雨、风暴潮、天文大潮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引发更为严重的复合型洪涝灾害。目前大部分研究停留在实现单/双因素洪涝模拟,而“台风-暴雨-风暴潮”复合型洪涝数值模拟涉及到大气、海洋、城市水文等多领域,相关研究较少。为探索台风-暴雨-风暴潮联合的复合型洪涝数值模拟,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基于一维管网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构建了城市洪涝耦合模型,结合大气模式与海洋数值模型,探讨了城市化引起的降雨以及下垫面变化对“台风-暴雨”洪涝的放大效应,评估了海平面上升对“台风-暴雨-风暴潮”复合型洪涝的影响规律,总结出以下成果:(1)构建了城市雨水管理模型(SWMM)与元胞自动机模型(WCA2D)的耦合模型(SWMM/WCA2D),以广州市长湴片区“20180607”场次暴雨为例,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淹没范围、水深相近,表明WCA2D能与SWMM耦合,模拟精度较高,且计算效率是传统水动力模型的3-5倍,表明该模型具有更高的模拟效率,为复杂城市化地区暴雨洪涝快速模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2)构建了研究区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结合SWMM/WCA2D模型,研究了高度城市化引起的降雨以及下垫面变化对“台风-暴雨”洪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后车陂涌流域遭遇“艾云尼”与“山竹”台风、坂田排水片区遭遇“艾云尼”与“彩虹”台风时的暴雨雨量明显增加。以车陂涌流域在“山竹”期间为例,城市化引起的暴雨增大以及下垫面不透水率增加导致积水总面积(d>0.05m)、高水深淹没面积(d>1m)、溢流总量将分别增加22.7倍、74倍、41倍,增幅远高于仅考虑下垫面不透水率增加的情景(3.6倍、7倍、4.8倍)。表明城市化也会导致降雨发生变化,在探讨城市化对“台风-暴雨”洪涝放大效应时应考虑降雨变化的影响。(3)在WRF模式以及SWMM/WCA2D耦合模型基础上,结合MIKE21构建了大气模式-海洋数值模型-城市洪涝模型相结合的复合型洪涝模拟模型,实现了“台风-暴雨-风暴潮”复合型洪涝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台风-暴雨-风暴潮”复合型洪涝模拟情景最大淹没面积比“台风-暴雨”洪涝模拟情景增加约4.49倍,而比“台风-风暴潮”洪涝模拟情景增加约90%,且“台风-暴雨-风暴潮”情景的最大淹没面积要大于其他两种双因素洪涝模拟情景之和。表明所构建的复合型洪涝模拟模型能够表征台风、暴雨、风暴潮对洪涝的叠加效应,而仅考虑双因素洪涝模拟会明显低估复合型洪涝程度。(4)基于上述的复合型洪涝模拟模型,研究了4种海平面上升情景对研究区复合型洪涝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2050年,海平面上升0.2m/0.5m,研究区遭遇“山竹”台风时的排水系统溢流总量、积水总面积(d>0.05m)、高水深淹没面积(d>1m)将是现状的1.25/1.60倍、1.48/2.75倍以及1.54/4.21倍;2100年,海平面上升0.4m/1.2m,研究区溢流总量、积水总面积、高水深淹没面积将是现状的1.52/2.46倍、2.53/4.35倍以及3.5/10倍。
其他文献
过渡金属氮化物作为具有高硬度的材料家族被广泛用作耐磨防护涂层,但其本质脆性限制了它们在极端载荷条件的承载性能和应用场景的推广,而理解其塑性变形机制是改善其脆性的前提。本文基于电弧离子镀技术的制备手段,分别选择代表本征高脆性和低脆性的Cr-Al-N和Ti-Mo-N基三元体系,系统地研究了沉积工艺、成分与结构和力学行为的内在关系,重点分析了两种代表体系的跨尺度力学行为,并揭示了决定涂层宏观力学性能的微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逐渐加剧,老年人居住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老年人的听力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他们比年轻人更难听懂噪声和混响环境中的说话声,从而导致老年人言语交流沟通障碍,从而引发孤独、自卑、失去自信等多种心理问题,良好的建筑声环境对老年人言语交流尤为重要。但目前对于老年人居住建筑室内声环境设计,建筑师缺乏相关规范、标准指导和参考。因此,本文针对老年人居住建筑进行室内汉语言语清晰度研究,探讨混响时
有机半导体器件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其效率仍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器件的微观工作机理。在有机半导体器件中,有机/有机界面和无机/有机界面的有效电荷转移对于器件效率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这些界面电荷转移的物理机制对于改善器件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Su-Schrieffer-Heeger(SSH)模型和非绝热动力学方法的发展,有机半导体中的孤子、极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s)由于成本低、质量轻、可大面积卷对卷加工等优势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通过优化器件结构、合成新型的给/受体材料、调控活性层的形貌、优化界面层等使单节PSCs的能量转换效率(PCE)超过了18%。但是,相比于商业的无机硅太阳能电池,仍存在效率较低等问题,制约着PSCs的商业化应用。众所周知,新型给/受体材料的合成需要漫长的实验周期,新型器件结构的研发往往需要复杂的
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微晶玻璃具有光学性能丰富、机械性能良好、制造简单、易于加工等优点,是当今光学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已成功制备多种过渡金属离子掺杂透明微晶玻璃体系,根据微晶玻璃的光学性能,有望将其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可调谐激光器,可饱和吸收体,光学温度计及固体照明等。目前对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微晶玻璃的研究主要专注于材料的光学性能,对掺杂机理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这类材料的实用化仍未取得很大的
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为高分子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绿色单体来制备功能聚合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伴随着很大的挑战。在众多绿色单体中,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因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和无毒等优点而受到关注。三键单体具有不饱和的结构,因而表现出丰富的化学性质,其参与制备的聚合物结构中通常含有不饱和键或芳香环,具有特殊的光电性能,在光电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着眼于绿色化学的
发展近红外材料在光伏器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太阳电池领域,近红外光伏材料的引入可以扩展活性层对于太阳光谱的利用范围,有效提升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及最终的能量转化效率。在光电传感领域,近红外光电探测器延伸了人类对环境的感知边界,其身影活跃在夜视成像、通讯遥感、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人类对于近红外光的探索催生了红外有机光伏材料的开发,而光伏材料的发展又一次次推动了光伏器件的革新。本论文围绕基
磷作为骨骼组成的主要元素之一,大部分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于骨组织中,是骨再生修复与功能重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矿物元素。纳米黑磷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纳米材料,与骨组织的无机成分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在生理环境下,纳米黑磷降解所产生的磷酸盐能够参与调控骨组织微环境并介导钙磷晶体的矿化沉积。然而,纳米黑磷能否有效发挥其生物功能性并应用于骨再生修复,极大程度依赖于植入载体的选择与设计。本研究将纳米黑磷与可降解生
近年来,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Fifth Generation,5G)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渐普及不断刺激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线移动设备和服务需求引发了移动数据量的空前增长。这对未来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需要满足高数据速率并适应无线设备的移动性等特点,实现高频谱效率,另一方面要考虑目前所面临的一些潜在的挑战,例如频谱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因此,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要全面兼顾频谱效率和能量
荧光成像和光声成像属于无创检测模式。其中,光声成像是一种光学与声学相结合的混合成像模式,可部分克服光学成像强组织散射和低穿透深度的缺点,进而提高成像分辨率与成像对比度。肝脏是人体代谢中最重要的排毒器官之一,因频繁接触有毒物质而容易遭受损伤,进而导致某些生物标志物的异常表达。利用可激活式探针在肝区原位检测与成像肝病相关生物标志物,有助于肝病的精准早期诊断。若能将诊断与治疗同步地结合起来,构建诊疗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