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果蔬供应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v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北京因其政治地位的巩固而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逐步发展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在继承明代北京城的基础上,通过城垣建设和城市内部的区域职能划分,奠定了清代北京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清代北京城市人口经历了一个不断激增的过程,这既是国家政策推动的结果,又体现了清代商品经济驱动下的人员流动。此外,清代北京作为外来客商的聚集区,出现了市民群体庞大的局面,使得北京果蔬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但清代北京自身的果蔬供应难以维系,故向周边地区寻求供应。与此同时,清代北京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加强北京与周边乃至全国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以北京为中心,陆路有通往各省的官道、驿站路等,水路则赖于大运河的内河航运,反映了清代北京果蔬供应深刻的历史条件。清代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果蔬供应体系,北京周边城市乃至全国都成为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清代北京果蔬供应亦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皇室贵族的果蔬供应具有量大、丰富的特点,成为果蔬供应的主要服务对象。相反,地方社会则仅局限于日常的果蔬种类,数量与种类均难以与上层社会相比。清代北京的果蔬供应体系可以看做是北京中心城市与周边辅助城市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通过生产、贩运、销售三个动态环节,构成了清代北京果蔬供应的一体化体系。在这个体系内,顺天府及直隶各地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北京果蔬供应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成为首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商人贩运、各省进贡等多种方式,各地果蔬源源不断地运至北京。其中山西商人作为北京果蔬供应的重要媒介,以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敢于挑战的经商头脑,来往于全国各地贩运果蔬,并在北京市场上经营多家商铺,完成了果蔬供应的最后一个销售环节,由此形成了清代北京果蔬供应的完整体系。由于清代北京果蔬供应牵涉范围广,涉及北京、直隶乃至全国多地经济间的协调,从而促进了城市和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实现了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为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北京作为果蔬供应体系的中心城市,以其巨大的经济吸引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作为果蔬供应体系的最终接纳地。一方面满足了皇室贵族、官僚士人以及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生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北京市场的繁荣。北京形成多个商业中心,市场上店铺林立、人流攒动,俨然成为全国以及国际贸易中心和商业城市。然而,随着北京果蔬供应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上层社会饮食风尚逐渐下移。通过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清代北京饮食文化的兴盛。同时,在这一体系内的周边地区凭借果蔬种植积累了深厚经济基础,以及靠近北京便于运输和销售的区位优势,亦完成了自身的城市建设,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天津城市地位的提高以及张家口城市职能的转变。可见,以北京为中心的果蔬供应体系是一个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整体。清代华北乃至全国的区域一体化格局逐渐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方式不断改善,城市间交流逐渐增强。目前对黄河流域和河南省经济发展、城市化的研究及城市群或单个城市的空间扩展的研究较多,但是针对沿黄地区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首先将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校正、整合成可用于长时间序列研究的数据。选取1992年、2000年、2010年、2018年为时间节点,借助动态阈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引力
学位
制备了间苯二甲酸双羟乙酯-5-磺酸钠(SIPE)含量为7.64%、聚乙二醇(PEG)含量为6.5%的高含量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采用红外分析(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了改性PET的结构,SIPE、PEG以共聚的形式进入改性PET分子链中且转化率分别高于94.8%和91.8%,表明两种单体在改性PET中的实际含量与理论添加量接近。利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改性PET的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巨大提升,但是随之而来的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福祉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PM2.5作为一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其形成过程与污染性气体的排放息息相关,是衡量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虽然诸多研究表明PM2.5污染与气象条件相关,但人类与环境不和谐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才是PM2.5污染愈演愈烈的根源。目前,由于监测站点有限,PM2.
学位
劳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是可以积极塑造经济景观的能动性因素,其价值不仅通过企业—企业或企业—地方生产关系产生,也由劳动过程决定,劳工的素质与活力是企业和地方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庞大劳动人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展示出众多问题,劳工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外对精神层面的关注日益增多,就业选择已不仅仅关注金钱,对地方的认同状况等也成为其重要的价值取向。但是以往对地方认同的研究中,国
学位
陈国是西周初年周武王所封的一个诸侯国,有关陈国的记载散见于文献中,一一研读,透过这些文献记载,迫近历史真实。陈国先祖可以追溯至五帝之一的帝舜。帝舜出生于今山东诸城,不久后舜又迁至姚墟所在地菏泽,并成长于此。青年时期在山东半岛及山东周边地区进行耕、渔、贩等活动。后来又迁至山西地区,尧卒之后,舜立为族邦联盟盟主,建都蒲坂,即今山西永济。舜去世后葬于鸣条,在今山西运城。至于舜葬九疑的说法,可能是舜后人曾
学位
中国自晚清开启社会转型道路,传统民俗文化随之发生变化。研究以建于告成的古代天文建筑——观星台为中心,考察当地自明清以来持续发生的“礼俗互动”现象。观星台自元代建立以来,一直是“礼”的象征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传统村落则是民众进行生产生活的民俗空间。二者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进行交流互动。观星台自元代建成以来,就与国家正祀关系密切。明代地方政府在观星台内建立周公祠,衍生出官方周公祀典。这一行为对告成村的
学位
MAR外部性理论提出之后,产业集聚外部性与区域创新关系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Jacobs对MAR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Jacobs外部性理论,该理论又得到了Frenken等人的发展与完善,区分了相关多样化和非相关多样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政治经济风险不断攀升,经济韧性引起了高度关注。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虽然已有研究关注到集聚外部性对于区域创新的影响,但是忽视了
学位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次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合理配置能源资源,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与消费基地,当前黄河流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能源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影响生态环境的要素之一,能源效率的改善是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来创造更多的期望产出为目标。因此,黄河
学位
进入21世纪,中国的跨省区共同发展成为一个强烈的动向。例如:黄河流域的发展问题得到我国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但是,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多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忽略了经济体之间存在的空间关联,无法有效揭示黄河流域省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运用GDP溢出理论研究黄河流域内省区之间的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就显得很有必要,也是对既有研究的有益补充。黄河流域是一个有机整体,对黄河流域经济发
学位
卜梦是甲骨卜辞的占卜事类之一,它记录的主要是王室贵族的占梦活动。因此对卜梦辞进行整理与讨论,有助于我们考察殷商时期人们对梦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殷商时期具体的占梦方式和过程。今所见甲骨卜辞中的卜梦辞,大致可以归纳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商王为占卜主体的王卜辞中所见卜梦辞,一部分是以贵族族长——子为占卜主体的非王卜辞中所见卜梦辞。本文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甲骨文中所见卜梦辞进行初步的整理与研究。首先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