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强对流系统特征及其与闪电活动关系的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venus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合利用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资料、云南地闪定位网(LLS)数据、探空资料、风云卫星数据和雷达数据等,探究了2010-2018年云南境内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重点对2017-2019期间云南高原地区不同类型强对流系统的云顶亮温(TBB)、雷达获取的回波参数以及对流发生的天气背景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分析了其与闪电活动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云南区域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征,这与云南的地形和所处气候区的关系密切。地势平缓开阔的云贵高原与南部河谷闪电频发,地形起伏剧烈的横断山区与高山峡谷则少有闪电活动,表明地形坡度较海拔高度更有利于闪电的发生。夏季深入内陆的东亚季风使得纬度较高的滇东地区闪电频发,滇中以北大部分地区闪电活动呈单峰型月分布;春秋两季则因西南季风的影响闪电峰值出现在纬度较低的滇南一带,闪电活动月分布也因此呈双峰型。(2)云南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移北抬的影响,配合近地层的低压气旋中心、切变线、幅合线的共同作用,加上外围东南季风和西南气流形成的高能高湿条件,形成有利于强对流发生的抬升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强对流系统的类型与副热带高压西移北抬的情况密切相关:云南整体位于副高线外围南侧时,受东风波影响易在滇东一带生成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当副高线穿过云南内部时,强对流沿副高线外侧呈带状排列,形成多单体雷暴或飑线系统;当副高完全覆盖云南时,促发的对流系统多为单体雷暴。副高线的位置对地面的水汽输送也存在影响。对流发生前低空的平流逆温能促进对流发生,而高空的辐射逆温则抑制对流发展。强对流系统的地闪活动在副高线、切变线和幅合线附近频繁发生,极端天气的发生也与地闪的密度分布存在联系。地闪活动多集中于云南高原地区,当海拔高度骤减时地闪活动明显减少。(3)正、负地闪的密度分布与强对流系统云顶亮温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在云顶亮温为-40~-60℃的区域内,随着TBB的下降地闪频数增加,且负地闪对应的TBB较正地闪更低。地闪多集中云顶温度梯度大的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形和季风的共同作用下,滇中地区的夏季雷暴的闪电多发生于对流云团的东侧和南侧。正、负地闪的活跃程度能表征强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状况,4种类型强对流系统正、负地闪频数与TBB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负地闪占主导地位,在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前期表现活跃,正地闪较少且基本在成熟阶段开始活跃。(4)云南高原雷暴反射率强度相比于我国中东部和南部地区雷暴总体偏弱,这与对青藏高原雷暴强度研究结果相符。在空间分布上,地闪主要集中在组合反射率为35~50d BZ的强回波区域,35d BZ、40d BZ和45d BZ的组合反射率面积基本随地闪频数的增减而增减,CR>30d BZ的强回波多集中于雷暴系统的前缘;负地闪发生的高度区域比正地闪更高,而正地闪出现的高度范围比负地闪大,负地闪密度基本在15km上下均匀分布,正地闪密度则主要发生在13km的高度附近。(5)在地闪频数变化上,地闪与回波面积和回波顶高均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且与回波顶高的相关性强于回波面积,地闪频数与强回波面积的变化关系为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平均可达到0.82~0.89,与回波顶高为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则在0.58~0.78之间。相关系数r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回波强度的大小和闪电频数的增减,与雷暴的类型并无明显的关联性。闪电频数增加与雷达回波因子增加的变化规律更为一致,当地闪频数的增长(减少)速率小于回波面积(回波顶高)的变化速率时,两者间的相关性减弱。
其他文献
三线建设在我国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产生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攀枝花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城市,近年来城市衰退,面临转型,另外三线建设时期的建筑也逐渐废弃。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遗存的保护与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区分了建筑遗产和建筑遗存、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的含义,明确了攀枝花三线建设建筑遗存的研究范围。通过文献、口述史、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三线建设、建筑遗存价值认知与保护发展等研究理论
内含子序列的进化在过去几十年中引起了研究者们广泛的兴趣,“内含子早现假说(introns-early theory)”和“内含子晚现假说(introns-late theory)”是解释内含子的进化机制提出的
氢能,具有可以循环利用、清洁、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已成为新能源的首要选择。新能源技术中,氢气的生产离不开电解水设备,但是由于其阳极反应动力学比较缓慢,所以需要催化剂来催化反应的进行。传统的氧析出催化剂是贵金属钌、铱及其氧化物,但是其价格比较昂贵,限制了电解水设备的工业化应用,所以就迫切需要研究者们开发一些低价、环保、高效的非贵金属氧析出催化剂。大量研究数据证明,过渡金属硒化物有一个良好的氧析出性能,
目的骨质疏松症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代谢性骨病,常和骨生成减缓或(和)骨吸收过度有关,造成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目前,已有研究表明褪黑素(melatonin,MT)具有促进成骨细胞生长,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作用,其作用与抑制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有关。但对于褪黑素在体内是否具有明确的抗骨质疏松效果,以及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骨髓单核细胞(Bone marro
近年来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这些事件在爆发后引起了大众和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与担忧,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国内网民
在实际工程中复杂地质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把上部结构,基础,土地基作为一个协同影响,协同制约的共同体进行考虑,是对一般简化地基的补充。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占有重要理论意
砂、泥岩薄互层是东部地区含油气储层的一种重要类别,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研究对象从构造油藏逐渐过渡到了岩性油藏,迫切需要对有效储层及其含油气性进行识别和刻画,然而
在智能驾驶应用中,未知障碍物对行驶中的车辆造成的潜在危险性很高,例如前面车辆掉落的货物箱,地上滚落的小皮球等。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人,车辆,交通标志等常见物体的检测方法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是,未知障碍物的检测研究目前并不多。由于检测目标的形状、颜色、纹理无法预知,基于图像的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无法有效地学习未知障碍物形状、色彩等信息。为此,本文采用双目图像,对路面未知障碍物的检测展开深入研究。具体工
本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制备由磁性粒子和刺激响应组分构成的功能性复合水凝胶,扩展其功能性应用的同时提升原有性能。本工作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采用中性单体制备得到变色凝胶再水
甩挂运输是一种全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可以减少车辆到达目的地后的卸货等待时间,有效提高运输装卸作业效率,提升车辆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是实现物流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十二五”以来,我国道路甩挂运输的推广及实践经验为甩挂运输在水陆联运领域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而作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特色的长江滚装船运输实施甩挂运输组织,可以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推动长江沿线公路、铁路、水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