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干扰素(Peg IFNα-2b)治疗前后,慢乙肝患者体内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类细胞因子(INF-α2、IFN-γ、TNF-α、IL-18)、辅助性T淋巴细胞(Th)2类细胞因子(IL-1β、MCP-1、IL-6、IL-8、IL-10、IL-12p70、IL-17A、IL-23、IL-33)的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旨在寻求干扰素疗效的预测指标。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的成年慢乙肝患者58例,给予Peg IFNα-2b 180ug,每周皮下注射1次,疗程48周,除去5例中途退出研究者,实现临床治愈者(R组)11例,未获得慢乙肝临床治愈者(NR组)42例,同时选入健康对照者(HC组)20例,用CBA技术检测健康者及慢乙肝患者治疗基线、治疗12周、治疗24周、治疗36周及治疗48周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慢乙肝患者经干扰素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率为20.75%,Th1类细胞因子(IFN-α2、IFN-γ、TNF-α、I L-18)均低于健康对照者(P=0.004;P=0.009;P=0.012;P=0.039);而Th2类细胞因子(IL-1β、MCP-1、IL-6、IL-8、IL-10、IL-12p70、IL-17A、IL-23、IL-33)均高于健康对照者(P均<0.001),但这两类细胞因子在R及NR组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中,Th1类细胞因子IL-18水平经治36周时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1),48周时较36周降低(P=0.01),而NR组中未见此变化;NR组中,Th1类细胞因子I FN-α2水平经治24周时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3),48周时较治疗24周明显下降(P=0.000),TNF-α水平经治36周较治疗前则降低(P=0.037),R组无此变化;而Th1类细胞因子IFN-γ水平在R及NR组经治36周时较治疗前均升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R组中,Th2类细胞因子IL-1β、IL-6、IL-8、IL-10、IL-12p70、IL-17A、IL-23、IL-33水平经治48周时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0;P=0.009;P=0.002;P=0.000;P=0.000;P=0.000;P=0.001;P=0.002),但在NR组无此现象。而Th2类细胞因子MCP-1可能与干扰素疗效无关。结论:慢乙肝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因子的失衡,经干扰素治疗后,Th1类细胞因子升高,Th2类细胞因子降低,可能利于清除HBsAg,可能利于实现慢乙肝患者的临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