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涉火类犯罪处罚研究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火灾对社会公共秩序、百姓生活以及国家政治稳定的巨大危害,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将一些涉及火灾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而且主要以严厉的刑罚来防控这类危害发生。在集历代法典之大成的清代,经过商周至唐、宋、元、明等各时期的发展,其关于涉火类犯罪的基本类型、处罚理念及原则、律例条文等更加系统完备,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清代关于涉火类犯罪的处罚,在对其之前涉火类犯罪基本类型、处罚原则及其立法体例的历史承袭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自己的特征。首先,依据清代律例规定,清代涉火类犯罪主要有失火罪、放火罪、趁火抢劫盗窃犯罪及涉火职务犯罪四种表现形式,在《大清律例》中都有其相应的处罚规定。其次,清代的具体司法审判实践中,根据《刑案汇览》等刑科档案,其在宗法等级原则、主观状态的区分原则、共犯的区分原则等处罚原则的指导下,清代根据涉火类犯罪的不同具体类型、不同构成要件、不同犯罪情节等进行定罪量刑。基于此,在清代涉火类犯罪的律例条文与司法实践中,无论是实施“重典”以“制火”的威慑与警戒,还是在司法文书中的“慎火”说教与宣传,清代处罚涉火类犯罪突出地呈现出预防性的特征。与此同时,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犯罪构成要件的不同,清代对涉火类犯罪的处罚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清代,为了更好地发挥涉火类犯罪的处罚功能,灵活性成为清代处罚涉火类犯罪立法、司法的基本特征。总之,清代以预防性、差异性及其灵活性为特征的涉火类犯罪处罚体系建构和各项措施的推行,不仅适应了清代国家治理、社会控制与政治稳定的需要,也反映了其火禁制度及治火经验的成熟。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从迪化的市政机构和市政建设方面入手,以市政建设为侧重点,主要分析民国时期迪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城市规划、城市道路交通、城市排水、城市消防、城市防洪、环境卫生、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时装业在中国时装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产业组织形式,使民国时期上海时装业的产业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产业特色。本论文以二十世
该文结合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近年来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成就,探讨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和综合性医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践效果,为今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因城市自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南京市成立卫生局,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卫生管理。本文将1934年“毒盐案”作为南京市食品卫生管理理念的节点,以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教育水平落后,民众普遍蒙昧无知。为了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需要,为了提高根据地群众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为了动员占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积极抗战,在近代女学
天津新闻事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呈现繁荣之势,其中《大公报》、《益世报》走出天津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报,市民小报也层出不穷。这一时期天津的报人群体逐渐形成,在公共团
随着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各种慈善救济事业也得到了政府的关注。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作为背靠大海又邻近长江的膏腴之地,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南战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形
目的探究LncRNA MEG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对OSCC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qRT-PCR法检测OSCC患者口腔粘
杜鹃花(Rhododendron)是杜鹃花科著名观赏植物,是世界名花,也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我国野生杜鹃资源丰富,但育种进程缓慢,因此,充分利用我国杜鹃资源,进行种质创新,对促进我国杜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