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部门,银行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它是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来提高实物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因此,对银行进行价值判断,要从其服务于实质经济的效率角度进行,即判断一家银行的好坏,标准应该是它效率的高低。在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渐进改革过程中,效率的提高是国有商业银行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因此,研究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是意义重大的。本文的分析框架是: 首先,本文简要分析了效率和经济效率的含义,并引出了银行效率的概念,进而对银行效率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两个角度阐述了与银行效率研究相关的理论观点。 其次,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微观分析中,本文运用了以相对效率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评价国有商业银行的微观效率,得出结论: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资源浪费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股份制银行的效率差距较大;国有商业银行规模无效问题较突出。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宏观分析中,本文考察了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额、资产总量以及就业量等与GDP的对比关系上。分析表明,虽然银行贷款和银行资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为正值,但是并非所有的银行贷款和资产得到了有效的配置;此外,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本对国内生产总值是负贡献,说明国有商业银行人员冗杂现象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