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换挡过程驾驶品质提升与电控系统开发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ah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AMT)一般采用传统的机械齿轮组结构,配合由自动离合器和自动选换挡装置组成的自动换挡系统,兼顾了传动效率高、制造成本低、尺寸与重量小等天然优势。但与其他类型的自动变速器相比,由于AMT取消了柔性传动器件,使得没有油膜缓冲的干式离合器在动力切换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外加动力切换过程本身就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离合器摩擦、外界时变环境参数等),因此动力切换过程驾乘体验较差、驾驶品质难以控制。然而,汽车的驾驶品质是评价汽车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能够反映汽车驱动力传递路线的动态性能——平顺性。为了解决AMT车辆难以保证驾驶品质控制效果一致性的行业难题,如何在保证装配AMT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满足排放条件基础上提高换挡品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提升AMT换挡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开发机电配合的电控系统并优化其控制效果,然而,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当前汽车电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开发的AMT控制系统大多采用基于规则的前馈map+反馈PID控制器方式,简单易实施但却增加了实车试验的标定工作量,使得当前产品级的自动变速箱控制软件的代码量已经超越了工程师可操作极限。另外,车辆这一控制系统具有环境工况复杂、多控制输入、强耦合等特点,同时具有目标多样性(燃油经济性、排放性、动力性和舒适性等)和运行工况多样性(车辆起步、换挡、极限工况等)的特点,对于上述基于规则的控制方式来说,特定工况下的标定控制参数无法实现换挡品质在全工况下的最优,尤其是瞬态工况。针对这一问题,在基于模型的车辆控制系统设计方式中,加入通过具体动力学问题设计控制器的环节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保证瞬态工况控制性能,还可以避免针对不同工况下繁杂的控制参数标定工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项目(项目编号:61522307),吉林省科技厅-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200301011RQ)和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9XYB161),开展了AMT换挡过程的驾驶品质提升及其电控系统开发的研究。针对离合器滑磨关键问题,设计了“系统扰动估计+扰动系统最优控制”的抗扰最优控制律和对离合器滑磨阶段与驱动力矩恢复阶段进行并行控制的换挡策略;提出了包含显式抗扰控制律设计、虚拟标定工具开发、快速原型路试验证等内容的开发流程;提升了任意换挡工况下的滑磨功/冲击度综合性能和工程应用层面的标定工作;实现了先进控制理论在汽车电控系统开发中的工程化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显式控制律设计的电控系统开发流程通过分析整车企业普遍采用的离合器结合规律(基于规则的“快-慢-快”结合规律)、控制方法(基于前馈map+反馈PI控制器)和传统开发流程,提炼其共性开发缺陷,提出基于模型的AMT电控系统正向开发流程,该开发流程特点是在控制器设计环节加入可提升换挡品质的显式控制律,最终与传统开发流程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该开发流程从设计思路、验证环节、控制效果和技术维护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开发流程。(2)抗扰最优显式控制律与换挡并行控制策略设计一方面,通过对AMT换挡过程性能评价指标和控制目标的分析,将面向控制的传动系统数学模型简化为“二质量”模型并整理为状态空间方程形式,基于目标函数和最优控制问题的极大值原理,引入新形式的拉格朗日乘子函数,推导出抗扰最优显式控制律,同时设计可利用极点配置进行收敛调节的扰动观测器。另一方面,通过分析AMT升、降挡过程的动力学阶段,提出可兼顾升降挡驾驶品质和换挡时间的“离合器滑磨阶段”与“驱动力矩恢复阶段”并行控制换挡策略。(3)可工程化应用的虚拟标定工具开发考虑到传统标定过程中涉及的时间成本和人力物力成本非常巨大,基于将控制算法“工具化”的思想,利用软件在环技术设计了可视化的虚拟标定工具,并在附录中详细介绍了所利用的MATLAB/GUI模块、工具的初始界面分布与工具的功能实现流程,可实现将部分或者全部的实车/测试平台标定工作转移到计算机虚拟端,大大减少实车层面的标定工作量,弥补了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之间的断层。(4)联合仿真与实车试验验证与分析对于提出的抗扰控制律和换挡控制策略,本文采用多方位验证手段:基于MATLAB/Simulink+AMESim的软件在环联合仿真、基于d SPACE Micro Auto Box的快速原型实车试验、基于车载级控制单元Rapid ECU-U2M的系统集成真实道路试验。同时,为了突出提出方法的抗扰性能,仿真与试验工况选择了名义工况、扰动工况和真实道路驾驶工况,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开发方式从试验实时性、控制效果、标定成本等多方面均具有优势。
其他文献
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全球第一,种类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肺癌依然存在着预后差、生存率低、早期难以筛查的特点。随着基因芯片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通量组学数据被应用于癌症的研究中。在这种背景下,利用生物组学数据寻找与肺癌相关的特征标志物,为肺癌患者的早期筛查和靶向治疗提供指导,并且探究肺癌的发病机理意义十分重要。然而,大多数生物组学数据都具有维度高,噪音数据多,样本数目过少的特
随着人们对数据的重视程度不断的加深,以及越来越完善的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海量的数据被人类不断的制造出来。而近年来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也同时带来了数据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对数据的篡改、销毁、恶意泄露等行为几乎每周都有所报道,对于一些敏感数据如经济数据的恶意篡改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数据存储系统的安全性隐患逐渐浮出水面,同时大型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单点故障问题也使得系统的稳定性难以保证。区块链技
近年来,进化算法相关方面的研究得到社会上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和应用。通过进化算法对实际问题的求解提供了很多有效的解决思路,可以利用智能生物的某些行为规律在整个求解空间寻求我们所需的最优解,例如常见的复杂工程问题—压力管问题、汽车定损问题、背包问题、阵列天线优化问题等等。但常见的以往大多数进化算法的优化过程仅仅依赖于目标函数的值,在实际问题中,无论是单目标函数还是多目标函数,这些问题的求解通常需要大量
作为病人疾病检测的重要依据,眼底图像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使用。眼底图像不仅可以反映出病人眼睛相关疾病情况,而且一些其他全身性疾病也会在眼底图像有着直观的反映,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在医疗诊断过程中,对病人眼底进行采样形成的眼底图像,是医生诊断眼底病变的依据,医生通过对眼底图像的判读来分析病人所患病症。相较于从病人眼球中直接提取信息,眼底图像为医生提供了一个更直观、更清晰的判断依据,这使得眼底疾病诊
虚拟现实环境下,文本输入是三维自然交互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现在最通用的常规方法,控制器指向法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如疲劳程度高,输入速度和准确率低等因素。如何提升虚拟现实中文本输入的效率和体验,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新型虚拟现实环境的双手手势文本输入技术,旨在使用改进的手势识别算法,通过HTC VIVE控制器中的触摸板输入文本,同时支持双手输入,充分利用双手交
近年来,电脑游戏行业迅猛发展,不断丰富用户的娱乐生活并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然而,市场繁荣同样意味着激烈的竞争环境,开发者只有保证游戏的多样化和创新性才能吸引并维持客户,以此维持市场活力。大多数在线游戏平台允许用户评论他们购买的游戏,开发者可以通过浏览玩家评论来了解用户对游戏的看法。从而在修复游戏漏洞的同时不断迎合用户需要的改变,提高用户对游戏的感知质量。目前,针对评论中信息的抽取方法主要集中在特征
液压执行机构是实现汽车驱动、制动、转向的关键部分,其结构与性能与整车的性能直接相关。随着汽车在智能、电动、集成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液压执行机构的缺点也日益凸显。在结构上,由于其采用电子阀实现压力控制,需要质量与体积较大的阀体;在性能上,介质通过电子阀时会产生较大的能量损失。同时高速电磁阀的成本也较高。因此需要一种新式的执行机构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结构与性能上的需求。本文针对自动变速器中的多片离合器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汽车主动安全性重视程度的提高,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传统的驾驶辅助系统为汽车常规工况运动提供了安全的保障。考虑到现实场景的复杂性,为了进一步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极限工况下无人驾驶车辆运动控制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赛道场景中,为了达到某些目标,专业驾驶员会主动将车辆控制在极限运动边缘,并凭借专业的驾驶技能控制车辆稳定的行驶。在高速紧急避障场景中,车辆会被动进入极
得益于人工智能理论的日益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相关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无人驾驶汽车是集环境感知、行为决策、自适应控制和路径规划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综合系统。其中,行为决策模块如同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为车辆提供操作指令,使其安全平稳地驾驶,这对实现无人驾驶来说十分重要。但是,由于现实交通环境的复杂性,无人驾驶行为决策模块目前还未达到可靠性和时效性等诸多要求,一旦该模块出现错误,将会给无人驾驶车辆造成不可
燃料电池汽车凭借其零排放,高效率的优点,被认为是未来汽车的理想车型。除了燃料电池外,燃料电池汽车一般还有其他能量源,所以为了提升整车经济性能,合理的能量管理策略至关重要。本文以燃料电池与动力电池混合的燃料电池汽车为研究对象,结合某驾驶员的历史出行工况数据,进行了历史出行数据的特征分析与分类、基于典型出行工况的燃料电池汽车整车能耗分析以及基于工况预测的能量管理策略等研究。本文依托省校共建项目“高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