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状态变化动词在语言学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关于英语状态变化动词的研究主要是理论探索,缺少实证研究。而且,对于汉语状态变化动词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以Rappaport & Levin (1998)的事件结构理论为基础,对英汉语状态变化动词的论元实现做对比研究。本文从Levin(1993)对英语状态变化动词的分类中选取了五个内因状态变化动词和七个外因状态变化动词,而后找出合适的汉语相对应动词,来探究两种语言之间内外因状态变化动词的及物用法,以及在内因和外因作用下,两种语言之间状态变化动词论元实现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为:(1)研究英汉语之间内因状态变化动词和外因状态变化动词的及物用法;(2)探究在内部和外部成因下英语和汉语状态变化动词的论元实现异同。本文采取了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选择语料,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状态变化动词的及物用法以及两种语言在内部使因和外部使因下的论元实现问题。根据McKoon and Marfarland (2000)对英语状态变化动词的分析,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不及物句子的主语、及物句子的宾语和及物句子的主语。在进行分析时,每个句子的主语和宾语被分为五类:人造物、自然物、身体部位、有生命的物体和抽象物。然后研究结合事件结构的理论来分析统计的结果。本文主要提出了三个问题:(1)及物用法是否出现在内因状态变化动词句子之中?英语和汉语内因状态变化动词的及物用法是否有差别?(2)英语和汉语内因状态变化动词在论元实现上有何异同?(3)英语和汉语外因状态变化动词在论元实现上有何异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1)英语内因状态变化动词的确会出现在及物句子中,但是汉语内因状态变化动词没有及物性用法;(2)关于英汉语内因状态变化动词的比较,只需研究不及物动词的主语。研究结果为英语倾向于把人造物和自然物作为不及物动词的主语,但是汉语倾向于比喻用法,即主语是抽象的东西;(3)关于英汉语外因状态变化动词的比较,在不及物句子的主语方面英汉语之间并无显著差别,但在及物句子的宾语和主语方面,一些类别的某些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英语比汉语更倾向于把身体部位作为及物句子的宾语,而且更多使用有生命的物体作为及物句子的主语。根据数据本文得出的结论有:(1)英语内因状态变化动词有及物用法,而汉语内因状态变化动词并没有;“腐蚀”和“侵蚀”被认为是外因状态变化动词,而非内因状态变化动词;“结冰”被认为是内因状态变化动词而非外因状态变化动词;(2)由于两种语言结构和用法的不同,英语和汉语状态变化动词有着不同的及物用法,以及在内因和外因条件下不同的论元实现。本文为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英汉语状态变化动词的习得提供一些启示,并且还给语言学习者在英语和汉语状态变化动词的翻译上提供一些建议。比如英语和汉语状态变化动词之间没有完美的对等翻译。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的主题,而后详述了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了之前对英汉状态变化动词的研究,以便总结出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三章为理论框架,主要对事件结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第四章,我们陈述了研究的设计,包括研究问题、数据收集以及数据分析步骤。第五章主要详述了研究结果和对研究结果的讨论。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包括主要研究发现、研究启示和局限性,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