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大湖区英美加共管局面形成研究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美大湖区除了密歇根湖为美国所有外,其他四湖均为加拿大和美国共有。加、美曾同属于英国殖民地,但两国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当北美13殖民地用武力反抗宗主国之时,加拿大选择了留在英国的羽翼之下。13殖民地自独立战争开始就一直觊觎加拿大,由于英国的阻止,这个愿望终于破灭。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英美签订了《巴黎条约》,英国承认了美国的独立,但未能明确划分加拿大与美国的边界,造成了后来长达50年之久的边界冲突,对北美五大湖区的争夺尤为激烈。可是,正是在美国与英国控制的加拿大之间,最终成就了世界上“最长的不设防边界”,形成了英美加在大湖区域的和平共管局面。  本文分为五部分:前言、结语和作为文章主体的三章内容。  前言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和选题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文章的基本观点、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论述了英美加共管局面的初现、巩固以及最终形成。1817年英美关于在大湖区共同裁军的《拉什-巴伐特协定》,这是英美实现大湖区域和平共管的开端。此后,英美通过谈判解决了相关领土争端,消除了影响共管和英美加关系和谐的因素。1842年,英美《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基本解决了加美东西向边界问题。但是,此后英美加又为一系列问题发生争执。英国干涉美国之意依然存在,美国对加拿大和相关领土的野心也始终不死。1867年,加拿大自治领建立,也拥有了自己的诉求,对英国动辄出让自身利益感到不满。一直到1871年《华盛顿条约》签订,英美加通过在大湖区域的共管,才实现真正的和平。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促成北美大湖区域英美加共管局面形成的原因。19世纪国际格局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英美两国的对外政策,两国开始由战争、冲突走向和解、合作,这是大湖区域英美加共管局面形成的宏观背景。加拿大从19世纪后期开始极力谋求国际话语权,改变了传统的亲英政策,转而追随美国,这也是大湖区域共管局面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此外,英国、美国、加拿大相似的文化传统使得大湖区居民在文化上有认同感,这是英美加实现大湖区域和平共管的重要因素。大湖区域的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特殊性,这使它难以像其他区域那样不划归美国即划归加拿大,这也是形成英美加和平共管局面的因素之一。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大湖区域英美加共管局面形成的后果。共管局面的形成,使三国都未能垄断性地独占这一区域的领土和主权,但使三国都在这一问题的争斗中摆脱了零和博弈的困境,实现了互利共赢。英美和解使得两国能够在未来的重大国际危机和世界性战争中相互支持,强化自身的地位,获得各自的利益。二战后,英美形成特殊关系,实为双方各取所需。同时,对于获得几乎完全自治权利的加拿大而言,脱离了英国的羽翼之后,也在加美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中找到了自身的定位,为自身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文章结语部分,概述了文章基本观点,并介绍了北美大湖区域加美共管现状,分析了这一共管局面发展变化的前景。笔者以为,北美大湖区域英美加共管局面和共管机制的形成,这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具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对于打破边界争端中争议领土不划归一国便划归另一国的思维定势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创造性地解决国际边界争端提供了一个特殊案例。
其他文献
采用ANSYS Workbench对回转支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获得了回转支承加载后内圈表面的轴向应变分布,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变化趋势一致。通过修改模型,对回转支承发生故障后
期刊
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深入扎实
期刊
期刊
1945年至1949年的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场伟大而辉煌的革命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中共
在实行民族构建的国家中,印度最具有代表性,因而深受国内外学界关注。对印度民族构建的考察,不仅有助于研究其一般规律,而且通过学习它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民族地区的民族构
期刊
选文研究了不同农作管理措施--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秸秆还田、以及不同耕作方式(常规耕作、旋耕、免耕)等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地土壤CO2与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冬小麦
将激光全息照相技术应用于水中实物的拍摄。本文从理论和实验这两方面对像面全息在水下环境中的实现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水下实验,得到了清晰的水下全息图。 The l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