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和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居民储蓄和社会信贷。长期以来,他们担负了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不同的职能,维系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重要地位。但随着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和激励低下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何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和激励水平,也成为了目前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的建立,发展乃至今天的股份制改革,都具有深厚的制度背景。这种制度背景主要是指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长期拥有的制度性垄断地位。在这种制度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不存在外部经营风险,而仅存在是否能完成上级指标和操作方式是否合规的政治风险。同时,由于这种垄断地位,来自于行政权利,因而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长期以来维持着这样的制度情景:官本位制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的,集权式的人事管理方式。在这样的制度情景下,行政职级的竞争几乎成为唯一的激励方式,这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制度情景长期处于一种非激励状态。 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性垄断地位,正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日期表的临近,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在于随着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中国商业银行必须走向世界的今天,国家难以继续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保护性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情景也必须作出巨大的变革,否则将难以适应日益激励的市场环境。 本文主要通过对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