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对住房制度进行了改革。随着实物分配的住房制度全面停止,住房资源也由计划分配转变为市场配置,住房供应体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住房市场的供需关系,住房可支付能力的社会分层问题逐渐显现,城市房价的高位运行使中低收入家庭难以通过购买商品房的方式解决居住问题。为了解决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家庭的住房问题,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应运而生。
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实施以来,在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改善住房供应结构、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投资占比不断下降,供需矛盾突出;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一,各地呈现不均衡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成为投资工具,住房保障资源流失等现象,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准入审核机制、补贴方式、退出机制暴露出种种问题,政策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作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它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关乎居民住房保障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如何降低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负面效应,寻求有效的改进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本文以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和研究相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和相关配套政策,分析了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运行现状和政策存在的弊端,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的政策规定,并对南京市享受经济适用住房的住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实施改善了部分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住房状况,但仍存在着保障目标错位、申购、审核等环节透明度不强,执行力有限,缺乏监督机制、选址偏远,空间失配等有待完善的地方,在实证研究和借鉴国外住房保障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政策的实施;设计完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拓宽住房消费融资渠道,建立市场化的住宅金融体系;合理选择开发区位,实行混合开发模式;明确政府责任,建立奖惩机制,规范政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