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灾害应急应对水平直接反映出了政府决策管理能力的强弱。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成立应急管理部,明确表明要着力解决应急应对难的问题,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制。灾害发生时,能够对事件准确定位,快速出台适应性的应对方案,是应急工作的决胜之机。事件的快速有效应对是减少损失的根本,防灾减灾是过程化的决策服务,做决策就需要用现代信息化的手段来支撑。对传统应急工作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应急全过程越来越需要统一的“应急管理平台”,用平台环境提供高质量的过程化决策服务:以事件为对象,围绕事件以问题为导向,把事件涉及的各个环节问题解决好。基于此,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搭建京津冀地区数字水网的可视化业务应用环境,以该地区水土流失事件为应急研究事例,总结传统应急工作经验,辩证分析应急工作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明确“事前-事中-事后”过程化应急管理模式,设计出一套应对事件全过程的应急管理模式,采用事例推理和模糊查询的方法快速筛选并推送出与当前事件适应相似度高的应急方案,在数字水网上实现对方案的快速修改,制定行动方案,分解指派应急任务,根据事态发展状况滚动式指挥联动,解决突发事件应急慢、效果差等问题。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数字水网可视化应急业务应用环境。根据河流实体水网的连通关系,结合3S可视化技术、组件知识图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在综合集成平台的基础上,搭建了数字水网可视化应急业务应用环境。以“空间数字水网”,“逻辑拓扑水网”两种形式进行呈现。在空间数字水网上可以查询水土保持工作所需的前端监测信息,在逻辑拓扑水网上可以根据应急流程搭建应急业务,以事件驱动的方式,将应急业务与数字水网相结合,为水上流失事件的应急应对工作提供可视可信可控的决策环境。(2)建立了应对水土流失事件的适应性应急模式。将水土流失事件当做应急问题来对待,将事件应对过程分成三个阶段:事前阶段解决应急准备工作,包括监测防控、模拟演练、预测预警与应急保障四个模块内容;事中阶段解决应急决策工作,包括事件描述、应急预案、应急会商三个模块内容;事后阶段解决应急善后工作,包括应急评价、灾后处置两个模块内容。按照模块化组织模式分类,可以快速查询各个阶段的应急工作任务,做出决策服务。其中应急工作的核心体现在事中处理环节的应急会商模块,构建出问题识别与快速响应机制,能够快速识别事件特征,充分发挥预案库的作用,提出相似应急方案,对应急事件进行第一手应对;通过专家会商,不断更新指导意见,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随时有应对办法,正确导向;层层细化部门责任落实,从应急指挥中心到单兵个人,明确各自职责,做到事事可控,人人可动,适应事态的实时变化。(3)将传统的文本预案数字化呈现,并按照应急预案标准建立数字化预案库及实例事件库。总结传统预案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构建应急数字化预案。在此基础上,将实际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按照特征因素分类,建立实例事件库,这样在应急预案的选择方面既有数字化预案,又有实例事件预案,全部用信息化手段呈现,预案库不断积累,可参考预案愈加丰富,对应急工作指导帮助越大。(4)利用事例推理理论,建立水土流失事件事例特征库,采用最近相邻法中的枚举型属性计算相似度,利用遗传算法分配实例属性权重,利用组件技术将筛选方法编制成组件,在预案变方案的过程中进行一键匹配应用;采用模糊查询的方法,根据关键词查找筛选特征预案。用这两种方式,从预案库和实例库中快速推送与当前事件相似度高的方案,结合事件发展动态和专家意见快速修改打包成新阶段的行动方案,进行联动指挥决策。(5)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进行水土流失事件应对的应用实例展示。在数字水网环境下,按照是“事前-事中-事后”过程化管理模式,将每一阶段的任务进行分解展示,对应急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可视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