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B病毒为一种嗜人类B淋巴细胞的γ疱疹病毒,与宿主细胞关系的特点是潜伏感染。已知EB病毒在体外转化B淋巴细胞时至少表达10种潜伏基因。其中,LMP1是由病毒编码的与潜伏感染有关的主要蛋白之一,是目前唯一被证实了的有促使细胞转化甚至恶变的癌蛋白,可能在EB病毒致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LMP1的表达可诱导许多EB病毒感染相关的改变,促幼稚的B细胞成熟并活化原始B细胞,通过诱导抗凋亡蛋白如Bcl-2、Mcl-1、A20的形成从而保护B细胞免于凋亡。LMP1最受关注的作用是诱导抗凋亡。然而最近的研究认为LMP1在介导细胞凋亡活动中具有介导细胞凋亡和抑制凋亡基因表达的双重生物学效应,同时介导涉及到细胞增殖的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凋亡调控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细胞的癌变。EB病毒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和机理报道较多的是鼻咽癌。从中国广东和台湾地区的鼻咽癌中分离的LMP1与B95.8原株相比有几处明确的突变,这些变异的LMP1(del LMP1,以Cao-LMP1为典型)在啮齿类纤维母细胞和上皮细胞中表现出较强的致瘤性。然而,实验和临床研究也表明EB病毒与地方性伯基特淋巴瘤、HL某些亚型、外周T-NHL等疾病相关。在我国,对于EB病毒相关淋巴瘤的研究的结论众说不一,尚不统一,同时对于淋巴瘤病变中的delLMP1的存在与否及其致病性尚未见报导。现有文献表明,对淋巴瘤病变中EB病毒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HL、T-NHL的发生、发展机制和有利于其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从EB病毒和鼻咽癌发病关系的研究中提示,对delLMP1的研究可能有助于阐明LMP1的信号传导途径及评估LMP1序列变异对EB病毒相关肿瘤的发病机制的作用。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PCR、SSLP等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多水平的对EB 病毒进行综合研究,利用高敏感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原位杂交明确定位EB病毒感染的 细胞及*B病毒感染模式:进而进一步研究EB病毒相关及不相关淋巳瘤的B。卜2、 CasPase-3、PCNA、P53蛋白的表达状态及EB病毒感染产物LMPI的表达情况,同时检 测本地区各类淋巴瘤中LMP缺失的状态,以期探讨EB病毒及其产物LMPI在各类HL 和NHL发病、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鉴于因方法学上差异的原因所造成的 目前国内外在探讨*B病毒与各类淋巴瘤相关性之间报道的不一致,在本研究中利用不同 水平的检测方法,对各类淋巳瘤样本中EB病毒的检测作一系统的研究,以同时寻求一套 敏感、可靠的EB病毒检测和验证手段c 材料与方法 1材料:收集1992—2002年我医学院附属医院及省内其他医院127例淋巴瘤标本,经中 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标记淋巴细胞亚群, 根据肿瘤的免疫表型,划分为B和T细胞性NHL及HLn按照1985年成都会议修订的 NHL分类方案及文献,将105例NHL分为低、中、高度恶性三组;将34例胃肠道粘膜 相关淋巴瘤按Isaacson提出的标准分为低和高度恶性两组,22例HL按经典分类法(…e, 1966)分为四型。 2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MPI、Caspase-3、PCNA、P53蛋白,CSA法检 测L*PI、k卜Z蛋白的表达:E*Em/三原位杂交检测*B病毒的感染模式,操作按试剂 盒说明书进行。实验结果进一步用PCR、SSLP方法检测和验证病例中的LMPI基因存在 及其缺失。上述实验均设阳性(RNi细胞株及其DNA)和阴性对照。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半 定量评价,根据Caspase-3、Bcl-2、PCNA阳性肿瘤细胞所占比例分为四级:小于5%为(一), 5~25%为(十),26-50%为(+十),大于 50%为(十十十)。根据 P53阳性肿瘤细胞所占比例 小于10%定为阴性,大于10%为阳性。原位杂交结果簇集型、弥漫型阳性模式为EB病 毒相关淋巴瘤。实验结果用SPSSrpC”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和 Kruskal-Rallls检验。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 果 l.免疫组化LMPI(CSA法)阳性率:B.NHLZ.5O(2/79),T-NHL27.60(8/29),HL 36%(8口2):sP法阳性率:*N*L13%门/D),T.*HL丘9%(Z09),**27%(6o2): CSA法阳性率高于SP法。 2.EBERI/2原位杂交阳性率:T.NHL 31%(9/29),其中结内 417%(5/12),胃肠道 273% 门/if)。B-NHLZ%(l/44),胃肠道MALTbma中未检测到阳性信号。HL36%(8/22), 其中结节硬化型10%(3/10)、混合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