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然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的供需不匹配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结构性失衡现象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地农村,突出表现为农民需要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得不到有效供给,而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利用率却较低,即有效供给不足与无效供给过多,这与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需求识别不精确有一定的关系。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中为了防止某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度供给与民众急需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与缺位,需要充分把握农民这一群体的需求偏好,准确的识别农民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科学、有效的需求识别可以更好的满足农民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识别最重要和最迫切的需求,鉴别农民的真实需求,将虚假和个性化的需求暂时筛查出。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需求为导向,综合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以河南省Y县为个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需求识别现状、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笔者发现,当前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缺乏一种科学、合理的需求识别方法是导致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引入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在学术界得到广泛应用的需求识别方法——KANO模型。通过KANO模型的需求分类,得出以下结论: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设施、文化大院属于必备型需求,广场舞培训、有线电视、文化工作宣传栏、农家书屋属于期望型需求,有线广播、送戏下乡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属于魅力型需求,送电影下乡属于无差异型需求。结合Better-Worse系数测算,将主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按优先序分为四个层次,为此,地方政府应加大主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财力保障;分层次分阶段地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将重点供给领域集中于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提升第三层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在有充足的财力保障的情况下,供给第四层次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