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身份质疑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米尔顿·罗斯是当今美国文坛最富盛名的小说家之一。自1959年发表第一部作品《再见,哥伦布》以来,至今已出版二十多部小说。作为一名犹太裔美国作家,罗斯在自己作品中反复触及所有居住在美国的少数族裔经常面临的身份问题。本文运用文化身份理论,选取罗斯不同时期的三部作品《波特诺伊的怨诉》(1969)、《鬼作家》(1979)和《人性的污秽》(2000)作为研究对象,对罗斯通过其小说传达的身份观提供一个新的阐释。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前言,主要介绍罗斯的作品以及以往批评界对罗斯作品的研究和当代理论家对于身份问题的看法;第二章集中考察《波特诺伊的怨诉》,从中阐发罗斯对战后美国犹太身份的理解,通过亚历山大·波特诺伊反叛美国犹太社会对自己设定的种种限制表达对于固化身份的批判;第三章集中讨论《鬼作家》,通过小说主人公内森·祖克曼对犹太文学创作立场要求的拒绝揭示罗斯对固化犹太作家身份以及写作方法的看法;第四章分析《人性的污秽》,通过科尔曼·西尔克在种族装扮过程中遭遇的种种磨难揭示美国社会对于固定身份的强制要求,科尔曼·西尔克的悲剧命运蕴含着罗斯对美国身份划分的批判和对人类普遍生存状况的关怀;第五章为结论。笔者认为身份问题是罗斯多部作品的主题,在这一问题上罗斯选取了独特角度,以上三部作品分别体现了罗斯对存在于美国犹太社会内部以及整个美国社会对于身份固定化的强烈质疑和批判。
其他文献
Cirrus Logic公司新近推出的这款芯片进一步降低了系统成本,减小了占板尺寸并增强了音频功能.
模拟电路的噪声问题更多地依赖于经验而不像正规科学。设计人员经常遇到的情况就是电路的模拟硬件部分设计出来以后,却发现电路中的噪声太大,从而不得不进行重新设计和布线。当然,这种“不断尝试”的设计方法最终也能够完成设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非之间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加上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不断深入。2011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额达17亿美元,同比增长58.9%,非
Delta Sigma(A-∑)转换器属于所谓的降噪式(noise-shaped)过采样(oversampled)模拟-数字变换器(ADC).它们是一些高度非线性的系统,其原理对现有的完全解析处理方法提出了挑战
将话音业务转移到以数据为中心的分组交换网具有商业意义.降低的成本、优化的网络资源和可产生新收益来源的新业务是驱使这种转移的全部因素.
不管需求是增加系统的复杂程度、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还是加剧无情的价格竞争,产品开发团队的压力从来就没有缓解过。新产品不仅要求在更小的空间内集成更多的功能,而且必须以原先产品的一小部分成本来实现更多功能。
【人物简介】范传福,字墨凡,中国美术家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国际文化教肓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青云墨海书画院秘书长,河南省省直书法美术家
不是所有嵌入式PC的制造都是一样的,它们每个都为特定的用途而设计.并不因为制造商在他们的数据清单上打上着重号以强调其可作为工业应用,就意味着必须将其作为工业应用.
8051单片机自1977年问世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它是少数生命周期较长的CPU架构之一.目前全世界的半导体供应商一直在开发非常先进的基于8051内核的单片机.
对于短距离通信,没有什么方式能优于串行端口,但是与一个公司的网络或通过因特网进行通信时需要以太网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