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专项政策中一项旨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升贫困人群自身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和开发式扶贫的主要措施。产业扶贫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历程中,政策表述与实施重点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基本一致。产业扶贫政策出发点是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把分散的小农户与外面的大市场连接起来,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培植、壮大贫困地区特色支柱产业,带动贫困农户稳定增收脱贫。中部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域之一,中部六省国家扶贫开发县数量约占全国的25.5%,呈现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多、革命老区多、湖洼地区多等特征。相较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贫瘠、气候严酷情况,中部地区气候条件较好、土地较为肥沃,中部六省中有5个省(江西、湖南、河南、湖北、安徽)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主产区的38.46%。当前,农业仍是中部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份的主要优势,这也为中部地区县域产业扶贫提供了坚实基础。笔者以中部省份—江西省的G市为例,通过对G市贫困户基本情况与贫困特征、产业扶贫基本情况、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和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力图对中部地区县域产业扶贫的现状做出较为全面的梳理。本文发现当前G市贫困户存在致贫困素复杂、贫困人口点多面广、剩余贫困群体“硬骨头”难啃等特征,G市通过合作社(企业)和家庭农场帮带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户自主创业、代持股份分红、扶贫小额信贷等产业扶贫举措,实现了扶贫产业壮大、政策扶持效果明显、扶贫车间规范化和扶贫资料电子化等产业扶贫成效,涌现一批产业扶贫典型,但仍存在部分乡镇村和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内生动力激发不够、部分产业扶贫项目选择不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和存在“弱产业+弱企业”来带动“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现象等问题。在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应通过建立健全产业扶贫中的机制体系、实施产业扶贫中的分类帮扶措施、加强产业扶贫中的载体培育与建设、拓展产业扶贫中的贫困户增收模式和完善产业扶贫中的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中部地区县域产业扶贫长效机制,进而提升产业扶贫效果,实现贫困户可持续发展与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