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社会基本上是和谐的。但也必须看到,在本世纪头20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我国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三农”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理论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论,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理论,最后演化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这是理论的不断深化过程。文章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总结和梳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社会主义和谐观的发展历程,弄清建国后我党主要领导人社会主义和谐观产生的背景、内容、特色以及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对建国后我党主要领导人社会主义和谐观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对建国后我党主要领导人社会主义和谐观的深入认识和比较研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