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土遗址博物馆设计研究——以陕西汉阳陵博物馆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lol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拥有分布广泛,类型众多的遗址资源,其保存现状及保护环境各不相同。土遗址作为重要的人类历史信息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土遗址的展示是传播其历史文化内涵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但有助于加强公众对土遗址的理解和欣赏,更能够提高公众保护土遗址的积极性。土遗址历史和文化价值极高,如何在保障土遗址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开发展示、发挥其综合价值是土遗址博物馆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我国近十几年新建成的一批遗址博物馆中,就地建立馆舍,原址保护与展示遗址的保护形式越来越多。而地下、半地下的博物馆,首先是遗址的不可移动性决定的;其次地下环境不仅可为遗址文物提供相对于地上更为稳定的环境,且地下建筑具有更强的抗灾性能与更高的节能效益。地下空间展示土遗址,还能够保存土遗址发掘的现场环境,使展示过程具有更强的临场感,了解土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对土遗址博物馆的研究涉及到考古学和建筑学两学科知识的交叉,且如何利用地下空间保护和展示土遗址的研究也还比较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结合对国内外地下遗址博物馆案例研究,及对已投入使用的陕西汉阳陵博物馆的物理环境进行跟踪测试,在分析土遗址地下展示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对地下土遗址博物馆的设计进行了重点研究。  本文首先展示了国内外博物馆地下空间的利用情况,对地下土遗址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和优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归纳,并进一步指出地下土遗址博物馆很大程度上是土遗址不可移动的特殊性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地下土遗址博物馆的设计必须回应潮湿、通风不良,采光效果不佳等不利条件。论文详细讨论了影响地下土遗址博物馆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明确了自然、社会因素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以及遗址保护环境需求在设计中的具体要求。  论文重点从基址选址、外部环境、功能流线以及展示空间设计角度分析了地下土遗址博物馆的设计要求,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并研究了缓冲空间、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设计与地下土遗址博物馆空间设计结合,以克服地下环境不良品质的问题。论文还以我国首座地下全封闭土遗址博物馆——陕西汉阳陵博物馆为例,分析了其建筑设计方面的特点,并对其运行效果进行了实测,使读者更深切地认识到地下土遗址博物馆建筑的优点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本研究能为从事遗址保护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及相关业者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结合国内外高校校园环境规划研究,对高校校园中的空间分布、建筑构造、景观规划和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从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出发,分析校园环境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
城市综合体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城市“有机共生”的一种体现。它适应城市密集化发展对于建筑多功能的需求,可以有效的调节城市空间结构,成为城市活力激发的中心。这种
房地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业,但时至200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房价上涨过快,工薪阶层难以承受。 无论是发达国家,
本论文以泰国拉塔那哥欣时代三个时期的三座大皇宫:阿玛林宫、加里马哈宫和布拉加宫(简称A宫J宫与B宫)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目的是分析其建筑风格的演变以及影响其变化的深层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高层办公建筑发展迅速。本文针对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内的高层办公建筑在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在实地调研和收集设计资料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