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生物膜形成分析及特性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iadong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neumoniae)是学龄期和学龄前期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目前已发现多种支原体存在与感染密切相关的生物膜结构,而M.pneumoniae在这个方面尚处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完善M.pneumoniae生物膜形成理论及探索其功能对进一步了解M.pneumoniae感染机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1.通过结晶紫染液微孔法和玻片法验证M.pneumoniae是否具有在非生命物质表面粘附聚集能力;2.通过培养法结合超声波震荡技术破坏生物膜结构并检测其中活菌数。绘制P1-1型标准株M129,P1-2型标准株FH游离和生物膜中M.pneumoniae生长曲线及同步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M.pneumoniae生物膜形成过程;3.通过临床采样分离获得M.pneumoniae临床耐药菌株,同时对其采用双序列PCR验证,23SrRNAV区耐大环内酯类耐药突变测序,多位点短阵重复序列分型,体外药敏试验确定其相关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4.对P1-1型标准株M129,P1-2型标准株FH及临床耐药株Strain 9形成的生物膜,检测其在不同浓度的阿奇霉素影响下对M.pneumoniae的保护功能,同时对比不同阶段的M.pneumoniae生物膜功能强弱;5.通过50℃,不同时长的加热评估M.pneumoniae生物膜对其抵御高温的影响。结果:1.通过玻片法和微孔法发现,存在具有活性的M.pneumoniae可使玻片和聚苯乙烯经结晶紫染色后吸光度值明显增高(M129组、FH组vs死菌组、肉汤培养基组:玻片 0.798±0.148、0.807±0.129 vs 0.403±0.058、0.415±0.034;聚苯乙烯 0.284±0.041、0.288±0.025vs0.240±0.033、0.245±0.030;p均<0.05),且两种方法中 M129组和FH组间无显著差异(t分别为-0.085,0.-226,对应p为0.936,0.825);死菌组和肉汤培养基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两组t=-0.293,t=0.-152,p分别为0.784,0.882);2.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比超声波震荡处理与否的玻片可见大量M.pneumoniae聚集形成的数百层“塔”样结构经超声波震荡处理后仅余数层松散结构。M.pneumoniae在37℃,5%CO2环境中生长繁殖呈“S”型曲线,无论游离状态还是在生物膜中,都在96h~120h间达到浓度高峰,随后迅速下降,游离状态在168h,生物膜状态在192h时全部死亡。整个过程中生物膜形态随时间变化,有粘附,成熟,消散阶段,M.pneumoniae单体构成M.pneumoniae生物膜主体,且P1-1型标准株M129和P1-2型标准株FH的形成过程形态存在差异;3.分离到94株来自门诊和13株来自学区的M.pneumoniae临床菌株,选取其中的Strain 9作为临床耐药株代表,测得菌株为P1分型1型,MLVA分型为U型(5/4/5/7/2),耐药位点测序显示为23SrRNAV区2063A→G突变,体外药敏实验显示其对除麦迪霉素外大环内酯类高度耐药(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MIC均>256μg/ml,麦迪霉素 MIC=64μg/ml);4.在早期生物膜72h状态组中,游离M.pneumoniae和生物膜中M.pneumoniae均受到1×MIC~4×MIC浓度的阿奇霉素影响而随时间活菌数越来越少,其中2×MIC~4×MIC组中在最终96h时均无法检测到活菌,无论游离状态M.pneumoniae还是生物膜中的M.pneumoniae,两者在各浓度各时段下降速度未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在晚期生物膜168h状态组中,同样游离M.pneumoniae和生物膜中M.pneuoniae均受到1×MIC~4×MIC浓度的阿奇霉素影响而随时间活菌数越来越少,但在Oh~48h间,游离状态活菌下降速度显著快于生物膜中(0h~24h:-0.52±0.20 vs-0.14±0.09,p=0.040;-1.27±0.19 vs-0.34±0.25,p=0.007;-1.43±0.05 vs-0.98±0.05,p<0.001)(24h~48h:-0.53±0.10 vs-0.27±0.08,p=0.021;-1.01±0.18 vs-0.72±0.06,p=0.055;-1.43±0.40vs-0.55±0.10,p=0.021)。生存时间上,在 1×MIC浓度下,游离状态M.pneuoniae存活不足96h,而生物膜中M.pneumoniae则存活至96h以后,在2×MIC浓度下,游离状态存活不足72h,而生物膜中M.pneumoniae则存活至72h~96h之间,在4×MIC浓度下,两者均未存活至72h。5.无论是游离状态,还是生物膜中的M.pneumoniae,在50℃,持续10min的加热下,活菌数没有明显变化(p均>0.05)。当连续加热时间达到20min时,无论是游离还是生物膜中的M.pneumoniae都会明显失活,存活比例为1/104.01±0.18 vs 1/102.67+0.14,具有显著性差异(t=10.116,p=0.001)。而降温后再次进行同样加热时,其存活率开始增高1/101.95±0.17 vs 1/101.49±0.14,仍具有显著性差异(t=3.615,p=0.022)。当连续加热时间达到30min时,大部分游离和生物膜中的M。pneumoniae都会死亡,存活比例 1/105.72±0.10 vs 1/105.87±0.31,未及显著性差异(t=-0.407,p=0.721)。当连续加热时间达到40min时,M.pneumoniae无论是游离状态,还是藏躲于生物膜,都无菌存活。结论:1.在适宜条件下,M.pneumoniae可以在玻片表面形成生物膜,且形态随时间和环境变化,且P1-1型标准株M129和P1-2型标准株FH的形成过程形态存在差异;2.M.pneumoniae生物膜由M.pneumoniae菌体而非胞外基质构成其主体,有别于常见的细菌等微生物;3.M.pneumoniae生物膜对M.pneumoniae保护有限,仅能在抗生素浓度较低、高温持续时间较短时延长其中M.pneumoniae生存时间。
其他文献
对我国工程造价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目前国内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工程造价各阶段的管理要点,以期促进我国工程造价的发展,提高工程造价的阶段管理水平。
柔性吊桥因其良好的适用性被广泛用于低等级公路和交通量不大的山区,早期建成的悬索桥在设计时考虑的设计荷载偏低,各部件的安全系数也较低;加之使用年限已久,旧桥部分老化、
1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目前我国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高分低能、只会说不会做、理论强动手能力差的现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重视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还要加强其基本技能训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影响,以便通过改变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宣教活动延缓或预防老年人MCI发生。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国22个省市的老年人(60岁
高速铁路在正线、站场等永久用地建设同时,也占用一定数量的临时用地。受特定服务半径和施工条件限制,临时用地占用耕地难以避免,而因重载荷、强硬质的使用特征,部分临时用地
背景:在中国,每年有约700万脑血病患者,近70%为脑梗死。EPCs既具有干细胞特性,也具有ECs特性,在缺血性疾病中,参与血管生成。EPCs通过参与血管网络结构的重建和生长因子或细胞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顺应了时代与市场的需求,促进了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既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又强调资讯的实用性、服务性,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需求。但是,电视新闻节